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204章 攻心为上

[三国]香草门庭 青山见晓 3186 2024-10-17 09:42:24

“我意,今岁三月,出兵凉州,诸君以为如何?”

荀柔粗麻衰衣,额头上勒了头巾,低咳数声,倚靠着凭几,语声低缓轻飘,目光清泠泠的亮。

屋檐楹柱裹着白麻,前堂交与阿姊和大兄操持,他精神好转,虽然连日奔驰劳累,身体摊成烂泥,还是惦记着传令众人商议西征。

归京之日,众目睽睽下那一口血再加昏厥,如今长安都议着他的孝行,想来他没守灵堂,倒也没人敢说他不孝。

“叔父果能行否?”青年太尉面色苍白憔悴,荀攸望向越显宽阔的衣领袖口,有些担忧之色。

“不过风寒。百日后,何疾不能痊愈。”荀柔扶住凭几,坐端正起,向眉头不展的荀攸道,“常人骑马赶路二十天,也要躺十天半月,歇过劲儿就好了。”

去岁冬天那一场追击战,本来在意料之外,已耽误时候,今年的西征势在必行。

袁绍、袁术野心勃勃在关东地区扩张势力,刘表、刘焉各怀野心左右观望,曹操、公孙瓒等人的雄心蠢蠢欲动,长安城中的公卿名士也心意难测。

汉朝到今日地步,天子固然还是大义所在,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力如何还需各方对比。

袁绍拿下河内,得一分,扰乱幽州,再得一分,相应长安朝廷,就减了两分,他就得向凉州把这两分找回来。

这也不算难,总比他东出函谷关与袁绍死磕来得有意义。

“只是我守孝不便,诸般准备还要君等多费心。”

荀攸与众人拱手答诺。

他只能劝一次,小叔父心意不改,便不能再劝。

荀柔点点头,“此次出兵,首要取汉阳,此地胡汉杂居,倾向朝廷,取之并非难事。

“此后便可以汉阳为据,运送粮草、军械,分兵两路,向西走陇西、武都,由荀襄为帅,张绣将军为副。”

他顿了一顿,荀襄与张绣起身应命。

“不必不必,咳咳,”荀柔摆摆手,接过荀攸递来的药盏,却只捧在手中,“今日只是先论计划,并非下军令还请文和为军师辅佐。另外高肃卿尚未回师,待归京之后,其本部兵马也一道由荀襄统领。”

贾诩欠身领命,高顺却没办法了。

南匈奴回并州,白波军又各自诏安,张辽与高顺再留在并州就没意义,一统给撤军回来,只是此时两人还在路上。

“陇西、武都一路,一则为防备益州与汉中,见长安空虚,自陈仓道及子午道入关中,二则,占领散关附近城池,为兵马南下疏通道路。”荀柔声音低缓,意思却说得清楚。

“故不以杀敌为主,而是要收复城池民心,兵行至处,不得扰民,要多向张将军,文和公了解西凉风土,至地,要存问风俗,尊重当地羌、氐民俗,将羌、氐之民与汉民等同而视”他低首掩唇咳了片刻,这才抬起头来,看向荀襄,“你可明白?”

“是。”荀襄连忙点头。

荀柔见她神色并不安稳,摇摇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之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咳

他顿了一顿,后面原话是后来治蜀要深思,放到现在就不合适了。

“后人治边要深思。”

武侯祠名对,何止治蜀,这是方之四海,千年万年都不会错的道理。

“这两句话你先记下,再慢慢体悟。”

“是。”荀襄起身,神情肃穆的领了训。

“你收复一地,先不必急着施为,先看当地族里、长老如何处事,如何分解民讼,再看百姓所需之急,再加思考,便有五六分准,咳咳,”荀柔忍不住絮叨,“仁爱百姓,固是,但亦当审时度势,公正严明,宽仁无度亦为害,你自己心中要有成算。”

虽然他有意要军与政分离,但战时从权,还是要以军事摄政。

这也是为何他选荀襄为帅。

张绣长于兵法,却直鲁,贾诩内外兼通,但滑头,这种抚化边民的事,繁琐又吃力,要的是耐心决心。

行军打仗、甚至内政的事,有张绣贾诩就够了,荀襄此去,是要坚持不打折扣的贯彻他的民族政策。

不止是为收复乱地,更是要树立招牌,将这点宣扬出去,为将来全面收复凉州和益州打下基础。

“我从汉阳往北,意取安定与北地二郡,若能顺利,便再向西进武威,请奉先为前军,志才为军师,参赞军事。”

“太尉也太谨慎了!”吕布扬首大声道,“既拿下安定、北地二郡,何不一鼓作气西征,收复上郡、西河、朔方等地,匈奴新败,正是用兵之时呐!”

“嗯,”荀柔被当面驳了面子,倒也不生气,依旧有气无力,不急不缓道,“奉先所言也不错,视情况而定吧,咳咳,这段时日,还请将军多研读凉州地图,向向导了解当地天气,西凉与中原不同,与并州也不同,战场之事,还要依仗将军。”

“某自家晓得,太尉不必多言。”吕布立即开口。

荀柔呼吸一滞……行吧,也算性情中人。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分配任务,让大家心里有数,有什么先做准备,如今安排说明白了,贾诩打工人心态当即告辞,荀襄也往前院,戏志才等人也各自告辞离开,只留下荀攸、荀彧和袁涣。

“曜卿听我方才对胡之策,可有议论?”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之兵非好战,不审事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边要深思,此句实在发人深醒,前有仁爱,后有威严,恩威并施,仁者之道,若以此治天下,何愁天下不平,民心不安!

“涣,唯拜服而已!”

袁涣说着,还当真离席,对着荀柔长揖而拜。

“起来,起来,咳咳,当不得。这话并非我所思得,是千百年来圣人之语。”考虑到如今体力,荀柔只坐着摆了摆手,“道理简单,固不得者,知易行难尔。”

“是。”袁涣坐起身,十分认同的点点头。

“汉阳郡豪族林立,又多羌、氐大小部落与汉民杂居,形势复杂,非寻常之人能为,我意此次出征请曜卿同去,拜君汉阳太守,君意如何?”

“敢不应命。”袁涣再次拜下,干脆领命。

依官职论,二千石太守之于一千石尚书令,算是高升,也是此时正常的升迁路径,接下来若再能回朝中,任职就能到九卿。

观袁涣处理尚书台政务,不可谓不精细,但一个士族名门出生的官N代,却愣是看不上公卿士族,作为尚书令,位处中枢,不能平衡朝廷内外上下,日常激化矛盾,甚至亲自撸袖子下场,经常把几位老大臣噎得下不来台,就有点不合适了。

然其人刚正不阿,才能卓越,又有仁爱之心,出任一方,倒能让人放心。

“汉阳,不止风俗复杂,更兼位处要地,收复不难,说不定都不必多动刀兵,为难之处便在其治,这一点还请曜卿辛劳。”

“定不负太尉之望。”袁涣斩钉截铁的应下,“若无事,涣也告辞了。”

他倒也并非全不懂为人处事,知道今日特被留下,是为汉阳太守,话说完当即告辞,尚书令何人继任都不问。

他不问,荀柔却要说,他准备上书请命的继任者,就是堂兄荀彧。

实在找不到比堂兄,更适合坐镇中朝的人了,光想到堂兄继任尚书令,他的心都稳当了一分。

“早闻荀君王佐之名,为尚书令定胜于涣。”袁涣对于认可才华之人,态度还是相当亲切的,当即邀请荀彧就去商议尚书台交接事宜。

如此,屋中就剩下荀柔和大侄子了。

“我意让太尉府群吏随军出征,公达以为如何?”荀柔放下盏道。

“长安总能安稳一分。”荀攸平静回答着,将盏接过来,把药倒回壶中温热,“听闻叔父四五日不食。”

荀柔唇角倏然绷紧,“我是脾胃阳虚,又食生冷再伤,故脾胃难以运化,食则必呕,当要清饿几日,以复脾胃阳气,并没有其他意思。”

荀攸没有回答他的争辩,将重新加热的药,倒回盏中,递过去。

“我可不急着追赶父亲,咳咳。”荀柔端起盏一饮而尽,辣得直皱眉。

关于医理部分,他不是胡说,脾胃阳虚不化饮食,所以方药中加了重量附子、肉桂、吴茱萸,相当辛辣,且不是辣椒那种辣嘴,而是辣喉咙。

荀攸又倒了一盏清水递给他,“小叔父真明白?”

荀柔回看他,语气带上一缕难以遏制的火气,“当然明白。我已以太尉身份下令,不许阿兄回来奔丧。”

荀攸微微一愣。

“宫中传令,陛下欲来祭奠,已在路上!”府中仆从来报。

荀柔与荀攸四目相对,方才心情散了,露出一个无奈苦笑,伸了伸手,“还请公达助我一臂之力。”

别说他生病、还饿了好几天,就骑马奔驰二十几天,没有个十天半个月,也休想站起来。

荀攸虽不算战五渣,但也拖不起他这么大一只,幸好大兄得了消息过来,才把他架起来。

家里有父亲从前用的杖,他拿来撑,这时候也不算失礼,丧家迎客不出门庭,也不用走远。

不一会儿,刘辩就带了皇后蔡氏、及渤海王夫妻,以及一大群内史内令前来。

天子亲自吊唁,自然给足了他面子,也再次昭示他圣眷稳固。

他也绝不可恃宠生娇。

背后一层一层的冒起冷汗,荀柔低头谦恭的答谢。

今日态度若能给长安增一层保险,这买卖绝对做得,他当然算得清楚。

不过天子一走,荀柔被兄长们架回后堂,直接瘫成一摊泥,提都提溜不起来。

“这是南方商人贩来的稻谷,去壳煮粥,据说健脾易化,不碍肠胃。”荀彧领着侍从,走进室内,后者将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粥摆在榻边。

荀柔侧躺者,看着那粥,“这定是阿姊为父亲采买的。”

稻米在此时不算常物,到了长安,甚至有那么点金贵。

“含光,节哀。”荀彧轻声道。

荀柔目光木然落在木碗的花纹上,“柔也不知,还要如何节哀。”

他做得还不够吗?

这几日,这样的话,他听得够多了。

连留在心里哀,都不能够?

“阿兄,你不要难为我了……”他轻声喃道。

荀彧眉心蹙紧,抬起手,犹豫了片刻,落在堂弟的头顶。

“临终、属纩、复、殓、讣、铭、沐浴、含饭、设重、小殓、大殓、咳咳…”荀柔轻声背诵着丧仪的步骤,“我都不曾参与。”

“颍川路远,也不能送父亲归家,灵柩只能停在白马寺中。”

“北方形势复杂,我担忧随时出现变化,也不许兄长奔丧回来。”

“当做的,能做的,我都做了……咳咳咳咳……”荀柔咳的蜷起身。

客观冷静的工作,为理想努力,同时感到悲伤、愧疚、燥郁、惶恐、茫然、慌张、无措……

“抱歉。”荀彧抿紧唇,伸手抚了抚堂弟的后背,伶仃的脊骨在掌下,有点孩子一样的可怜。

荀柔摇摇头,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神色已经平静下来,“会过去的,阿兄放心,真的。”

真的,他已经长大了。

【光熙三年三月,柔征凉州。】

作者有话要说: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武侯祠的对联,也是我最喜欢的对联,没有之一。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