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03章

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 花灯见 2926 2023-12-22 09:52:06

身为一个在官场混迹多年的熟练工,顾衍当然已经练就了喜怒不形于色的绝活,而就算是内心慌了一瞬他面上也非常镇定,根本看不出来他的想法。

“朝内工作繁杂,要找齐恐怕要等到明日了。”他笑着说,“明日我会命人将相关卷宗送到君下榻的驿馆。”

至少要给他们一点伪造卷宗的时间吧!

在正常情况下都非常有君子风度的高渐离并没有想过一个声名赫赫的天下君子的表率,堂堂秦朝左相会在心里想怎么伪造卷宗,事实上他根本就没考虑过顾衍会在这件事上骗他的可能。这只能说顾衍在前面十几年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大部分对他好不了解或者只是稍有了解的人在第一时间都不会考虑他会坑蒙拐骗的可能。

高渐离点点头表示理解,然后同样强调他需要确认燕丹是否真的是还是自己朋友的罪魁祸首后,再决定要不要给他们透露燕丹的行踪。

嬴政点点头,“君请便。”他其实对高渐离手里的情报没有那么看重,主要是燕丹能跑的地方非常有限,他只是能直接知道的话肯定比派人地毯搜索要更快速。

任性的皇帝也不考虑自己的突发奇想,可能会给臣子带来一个班的加。

不过好在谎言并没有非常过分,刑部管卷宗的官吏只是在誊抄卷宗的时候稍微修饰了一下审讯报告,再添了一张似是而非的实地调查报告就算大功告成。事实上燕丹确实用激将法刺激过荆轲,有这一点再添油加醋一点简直效果拔群。

顾衍让韩徒带人把卷宗的复制版送去恒山郡歌舞团下榻的驿馆,对高渐离的说法当然是因为原版卷宗不能随意给外人看,所以拿了复制版给他,实际上是因为新墨迹和旧墨迹有一定色差,他担心穿帮,而且真正的卷宗不可能因为一个小事就轻易改动,他只命人在誊抄的时候动了手脚而已。

顾衍没有去见高渐离,毕竟很多事情还千头万绪,他其实也没有那么关注这个事情——这点他的想法和嬴政一样,能节省些人力无力自然好,要是高渐离不愿说也不算大事。他只是觉得嬴政和他在高渐离面前随意的几句话就要让下属加班不太好,所以想了想在吏部呈报的官吏工作考核的意见上,把加班费给加上了。

然后就是货币。

其实早在他打算用精制盐换取他国货币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已经在进行了。秦国的商队带着货物,货币前往各国,将深受欢迎的盐、糖、粮食、纸和肥皂卖给百姓,当地富商,然后换取他们手里六国货币,告诉他们可以用手里的自己国家的货币等重换秦半两。

而秦半两可以再向商队买到更加便宜的货物。

因为可以用秦半两买到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品,所以很多有购买力的百姓也比较倾向于使用秦半两。

这样坚持几年,六国货币就没有什么公信力了。比较若是可以用秦半两买到所有东西,又何必去多一步用自己的货币换秦半两,再用秦半两买货物呢?

双管齐下,顾衍现在要统一货币其实阻力并不大。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在使用秦半两了,他现在主要是对秦半两的造型有些不满。

没有围边的铜钱很容易会被不法的投机商剪下一圈,差不多剪七八个半两钱就能铸一个新的。这样其实是破坏了如今的经济体系,日后很可能会导致货币失衡,进而通货膨胀。顾衍给民部的建议上明确的写着在将铸币权收归民部的同时,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他是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民部掌管货币的官员的,不过他现在已经很少插手一些改革了。首先是随着领土的扩大,嬴政越来越忙几乎不可能再听他的一些改革的原理和方案,他推动每一次改革所带来的身体压力比较大,其次是因为顾衍忽然意识到他其实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这个道理是有一天甘罗对他说的。

那个时候,担忧他身体的甘罗劝他,“每一位能干到先生手下的官员要么来自传承千年的世家,要么是在战场历练多年攒够军功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很长时间的老臣,他们并不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先生其实完全可以下达命令,让他们拿出方案来。若是您把什么都告诉他们,不仅不能让他们学会您为政的思想,日后更好的治理国家,而且某种程度上是在折辱他们啊!”

其实顾衍知道甘罗对他的属下会不会学到东西,或者为政能力怎样根本不关心,他只是用话术劝说自己稍微放手,能轻松一些。但不得不说甘罗的话很对,从那以后顾衍就尽量引导自己的手下的六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

这次也是,他把命令写在反馈上然后就放手不管了。等到民部能交上合适的方案,他再给出自己的意见就行了。

顾衍处理着各部交上来的各种公文,大到国家政策和律法删减增补,小到一个百姓通过卫士令的来信。

最后,他在长达万字的铜碑铭文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盖上丞相金印。这个早在计划中的‘中华一统碑’上,除了要篆刻秦自立国以来到一统天下所做的事情,立下的千古功绩外,还会把为统一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的名字刻在上面,而背面将会刻下在统一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的名字——不论曾经的国籍。

顾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昭告天下,那些曾经与秦为敌的将士们并不是罪人,他们只是在民族统一的过程中牺牲了而已,他们也值得纪念。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摸过去,从商鞅,百里奚,范雎,甘茂到樗里疾,白起,不论是否善终都写在了这里面,当然还在世的大部分将领和文臣都也在其列。从立国到如今的五百多年间,但凡能找到名字的朝臣都已经在这里了,顾衍像是在抚摸历史一样轻柔的感受着手下文字的力量。

他是如此的小心翼翼,像是在感受那墨迹的温度又像是在安抚自己躁动的心。

最后,他划过李斯,韩非,王绾,冯劫的名字,最后停在了纸上写着的‘岐山顾氏衍,始皇相’的字样上,他留恋的摸了摸自己的名字。因为毕竟预计的铜碑大小有限,很多人都是只有姓名,而他能独占八个字的位置,已经足以说明他的地位。

最后,他笑了笑。

然后拿出笔,将自己的名字勾掉了。

他不必在这上面刻下名字,如果他做的好他的名字自然会在百姓口中流传,如果最后他的改革没有被坚持下来,那么他也不必在物质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臣就说那燕丹逃到东胡去了吧?”王剪捋着胡子,对一旁的李信说。李信一直觉得燕丹改名换姓还藏在燕国,前几天高渐离终于透露了燕丹所在后,他就沉默了好久。

“王上卿说的是。”李信嘟囔着。他们出征的时候才会被授予将军的职位,平时如果没有常务在身,都是用虚职或者爵位称呼。

“小子还嫩这呢,可以再历练嘛。”正好回来述职的昌文君笑着说给李信解围。他们都是打过楚国的战友,关系自然比旁人要好不少。

在得知燕丹藏身之处后,嬴政就召集了如今在咸阳的所有将领开会,如今他们就坐在议政殿商量这事。将领们两两的坐在一起,吵的热火朝天,王翦这边都算是比较和平的了。

王离和蒙毅在将领们中间打转,这边听一听那边问一问。蒙恬被他俩烦得不行,挥手让两人滚回自己父亲那去。

总之,虽然嬴政在王座上坐着,但是整个议政殿的氛围非常轻松,根本看不出来其实大家在心里都已经打好远征东胡的想法了。

“说实话,那李氏这次算是出尽风头了。”李牧献上了单于和其子的头颅,还收复了西胡匈奴,李崇打通犬戎的封锁将吕相接回来,李信在灭楚战役上立下大功被封了爵位,看上去虽然李家人没有过多参与灭六国的战争,但在将领里面也算存在感很强的了。

“你们杨氏不也挺好。”一旁年轻的将领拍了拍说话的人的肩膀,“你叔父不是被封侯了吗?你要是想立功,这次出征就缠着你叔父带上你,总有立功的机会的。”

杨熊,也就是刚刚说话的小将嘿嘿一笑默认了。

“行了。”嬴政看着底下的讨论越来越没边,出声让所有人安静下来,“燕丹既然藏身东胡,自然是想借东胡之手搅乱边境的安宁。朕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王上卿有什么想法没有?”

“回陛下,可从燕门、上谷两郡分别出兵,以步兵守城,骑兵包抄”王翦显然是仔细思考过的,李牧写的关于对抗胡人的战术他也是研究过的,直接就拿出了一个稳扎稳打的方案。

嬴政扫了眼底下坐的将领们,看得出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赞同王翦的说法的。作为如今还在世的名将,王翦的号召力不可小觑,而长距离出征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想起还在岭南的屠睢和赵佗,他觉得让王翦带兵是最好的选择。

确定了主将,副将和先锋——

嬴政沉思了一会,把人选在王翦将自己的战术说完时决定了下来。

始皇二年,以王翦为主将,蒙毅、蒙恬为副将、李信为先锋,杨雄为裨将攻东胡,同年东胡亡。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