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十九章 黄金错刀白玉装

新宋 阿越 31540 2024-02-27 12:59:39

得到制糖的秘方后,我并没能马上回国,而是在这个国家滞留,原因是我听到传闻,南海发生战争,强大的室利佛逝帝国试图挑战这个帝国在该区域的权威,显然这是个愚蠢的错误。战争很快结束,我原本计划在冬月较好的天气归国,但是却又碰上了一些生意上的麻烦,我在杭州唐家预定的一艘九桅中国帆船,因为他们的诸侯要前往自己的封国,因而到处买船,结果就是我的船受到了拖延。而这样的大船若离开了杭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买得到。唐家派了一个人来向我解释,并承诺为表示道歉,将赠送我十担茶叶,因为他们同时还是很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道歉又很诚恳,我决定接受。因为等待这艘船,以及取得出海公凭,我在这个国家等到了四百七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6],用这个国家的历法是二月一日,才和我载满货物的船队离开杭州港。虽然知道这个月份出发将会遭遇可怕的暴风雨,但真主保佑,我若再不出发,就将在这个国家再滞留一年。而这是不可接受的。

……

我们离开杭州港时,已经看到一只庞大的船队,搭船的宋人告诉我,那是一个叫“邺”的诸侯的船队,但这个诸侯很有势力,有许多战舰对他保护。他们问过我们的身份,知道我们没有恶意,于是允许我们照旧航行。而到泉州时,我们又碰上了这只船队,他们在这里逗留,而我们亦要采办一些货物,以让我们的船不要留下空仓位。并且决定,在海上航行时,跟随这样一支大船队是有很多好处的,所以我去和他们交涉,结果发现一个叫曹官人的海商也在他们船上,我们曾经有过生意往来,此人在南海以贩卖兵器出名,因为这个关系,他们很快答应我们,允许我们加入他们的编队。邺国的王并宴请了我,告诉了我他的封国的位置,原来是在金洲,原来室利佛逝帝国的一部分,邺王并请我日后能去他的国家贸易。我表示答应,如果我再次来这个国家贸易的话,因为我并不能肯定我是否还会回来这里。宴会后,曹官人又告诉我,邺国将来会有制糖业,如果我愿意,他愿意给我一定的份额。因为邺王已经和他达成协议,他承包了邺国三十年的市舶务。我礼貌的接受了他的好意。若在以前,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但我已经有了制糖的秘方。但是,曹官人的建议也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能在南海的岛上种植甘蔗,发展制糖业,那将有巨大的收益。但这只是个想法,因为我知道我们找不到劳力,船上的那个宋人船客对我说,诸侯们将优先种粮食。因为这是他们世世代代的想法,而且对于诸侯们来说,也确实很重要。

几天后我们从泉州出发,邺国的船队又多了二十艘四桅帆船,用这个国家的标准,每艘船都有“一千料”那么大。这些船是当地一个船坊主赠送给他们的,因为邺王的第十子,在杭州娶了这位船坊主的一个亲人。

此后几日,风力非常适合,邺王还请我上过几次他的座船,那是一座七桅帆船,但又象是楼船,因为在甲板上方,他的座船还有三层船舱,这使得他的座船非常高大,看起来象是一座在海上移动的城堡。但这种船不便宜,如果用来贸易的话,也并不实用,他们一共拥有三艘这样的船,以展示他的气派。

我还见到了王的美丽女儿,她就象个男人一样,佩戴武器,大声呵斥命令船上的每个人,这在这个国家非常罕见。如我之前的见闻,在南方,这个国家的女子也常常如男子一样抛头露面,即使有钱人家的女儿也常常这样,但在北方,帝国的中心,有钱人家的女儿,通常都会呆在家里,非常温柔。而邺王的女儿则是一位公主,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个国家也只有一位这样的公主。因为她很受宠爱,连皇帝也喜爱她,所以她才变得很骄纵。在汴京,她的行为会受到指责,因为宠爱才免于被严厉处罚。但是,到了南方,指责就会变少。而将来到了金洲,当地的土人,经常是女人当家,出来与人贸易,室利佛逝帝国甚至还有女王,就更加没有人敢指责她了。有人悄悄告诉我,这位公主拥有极大的权势,她的父兄要么宠爱她,要么惧怕她。

船上还有一位宗将军,他很年轻,但名声很大,因为正是他带兵攻破了室利佛逝帝国的都城。宗将军很得邺王与公主信任。因为他们是北方人,从未见过海,有许多人晕船,还有一些人生病,很严重。尽管如此,宗将军还是帮助邺王训练他的部众。他甚至要求邺王的王子去帮助操帆,打扫甲板。很多人怨恨他,但他并不在意。我的船客告诉我原因,乃是因为宗将军是隶属于皇帝的将军,他比这些王子更有权力。

这个旅途并不是一直如此风平浪静。

在我们离开广州后一天,邺王的某一个妻子死掉了。虽然有医生很好的照顾,但是依然没能救活。他们将她的尸体抛进海里。如前所说,他们中大部分此前从未见过海,而这晕船与疾病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对于死后尸体要扔到海里,他们对此似乎比对死亡本身更加害怕。

他们的士气变得低落。只有那位美丽的公主整天都笑呵呵的,她依然不断的喝斥,打骂船上的人,但她的活力的确也振奋了一些人。我的船上原本流传着一些谣言,因为有人觉得女人上船是不吉利的事,而邺王那位妻子的死更证实了这一点,但这位公主却让水手们不再谈论这点。他们很乐意靠近她的船,也尽力想到甲板上来,因为每个人都想看到她。

但灾难并未就此结束。

两天后,船队遭遇了一场暴风雨。当时我正在睡觉,但很快被甲板上的叫声惊醒,狂风暴雨让船颠覆得非常厉害,尽管我们的船非常大,但依然对抗不了这样的坏天气。我连忙叫人将桅索放松一点,但是主桅和第四根桅杆,依然被折断。我们决定放下几根桅杆,整整一夜,我们都在暴风雨搏斗。这场暴风雨持续了整整三天,因为有战船的帮助,他们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虽然到了广州后,一部分战船返航了,但另一部分战船依然能够帮助到我们。我们很幸运的没有船掉队,若没有他们的帮助,将很难做到这一点。我还有一只稍小的三桅船失去了它的前桅和主桅,但我们储备有圆木,他们又重新做了主桅和前桅。

但邺国的船队却没有这样幸运。邺王的一个儿子在暴风雨时上到甲板帮助加固桅杆时,失足掉落到海中,在那样的情况下,没人能救活他。他们还有两只船撞到了一起,结果他们失去了较小的一只,另有一只船被吹得偏离了航道,结果撞上了一块礁石,还有一只不知去向,后来我再没听说过那船的消息。发生这样的悲剧,一半是因为他们大量招募水手,结果很多人经验不足,遇上这样恶劣的天气时惊惶失措。但是,在海上,这并非最恶劣的天气,持续十天的暴天雨也很常见。

因为撞上礁石的那只船上有邺王的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并非此前提到的那位公主,而虽然战船努力救人,却并未能救起他们,这次他们一共损失了近三百人,因此,这场灾难对邺国的打击非常大。尽管此后天气好转,而且我们很幸运的,并没有偏离我们的航道太远,但一直到我们到达占城国的都城新州,他们都士气低落,萎靡不振。我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的绝望情绪。

我虽然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我们商议,很多人坚信是因为他们船上载了太多的女人,而导致了这样的灾难,所以最终在新州,我们决定与他们分开。我去向邺王告辞,尽管在悲伤与沮丧之中,他依然很有诸侯的尊严与礼貌,他给了我们好的祝福,并再次邀请我去他的国家贸易。离开的时候,我感觉在他们当中,也许只有那位美丽的公主没有被击垮,她看起来也很悲伤,但她身上没有那种绝望与放弃的情绪。

——《刘图泰东方行纪》

新州港的海水,碧蓝无边,伟丽宁静。一座高耸的石塔,矗立在海边,引导远来的船只,进入这个美丽的港口。

繁华、壮丽、干净,很难想象,在“蛮夷之地”,居然还有这样的城市,这样的港口。新州城是用砖石垒成,城长数十里,在这高大的城墙外面,还有许多石塔,上面站满了持戈背弓的战士。城里的居民,热情有礼,远远超乎来自中原的客人的想象。在这里,也能见到天下万邦的商旅云集,不仅有形貌各异的夷人,更时常能听到有人在用广州话、泉州话、杭州话交谈。城中的贵人,头戴金帽,穿着鲜艳的服饰,出入都乘着庞大的大象,身旁跟着手持剑盾的美丽使女,每个人的身上,都异香扑鼻。

但是,被悲痛、沮丧、绝望的情绪笼罩的邺国众人,已经没几个人能注意到新州的魅力。他们心里,充满着对海洋对未来的恐惧,一旦靠近港口,他们便争先恐后的逃离自己的座船,跑进占城的驿馆躲了起来。染上各种疾病的病人,占满了驿馆的房间;即使健康的人,也一个个愁眉不展,每天都有人去央求邺国公赵宗泽,请求他能上表给朝廷,希望朝廷开恩,许他们回到大宋,哪怕能让他们从陆路回到广州居住也好。还有一些人,则发了病似的寻欢作乐,在这个阶级分明的国度[187],他们因为身份的尊贵而受到尊敬与良好的款待,但他们却滥用主人的好意,沾污自己的身份。

这一切,都让柔嘉感到羞辱。

她的父亲,她的兄弟姐妹,她的族人,全都被海难与疾病击跨了。

然而,将来迎接他们的,却依然并非坦途。

曹友闻从新州的商人那里打听到消息,那个“镇海侯”正在整军经武,暗地里遣人四处购买军器、船只,有许多的谣言说他的秘使出现在许多的国家。

而宗泽从虎翼军那里得到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薛奕已经派人前来新州等候,要求他们尽快前往封国,以备非常。

但这些消息,不仅未能令赵宗汉与他的儿子、族人赶紧启程前往邺国,反而使得他们更加畏缩。

柔嘉打心里厌恶这种懦弱,但她却束手无策。

她不是十一娘,她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安慰别人,鼓励别人。她也希望有人能够来安慰她。她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并非每一个都很亲近,有一些甚至很陌生,但是,在暴风雨中冲上甲板去帮助水手们稳固桅杆的仲栒,却是她很要好的兄弟。如今,却如同做了一场噩梦,她便永远的失去了他。

但是,既便悲痛、伤心,如果这时候退缩了,仲栒便是白死了。仲栒对新邺城有那么多的向往与憧憬,如果他们最终竟到不了邺国,守不住邺国的基业,他不知道会有多失望。

柔嘉站在新州港的石塔下,眺望着南方的海面,一筹莫展。从新州到凌牙门,即使顺风,也需要半个月。而要令她那已成惊弓之鸟的父亲、兄弟、族人们再去面对这半个月的海上旅程,她实是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站住!”远处传来护卫的喝斥声。自从离开汴京,柔嘉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有一群护卫、侍婢跟随着,如影随行。她知道又是什么人被护卫挡住了,转过头去,远远地却看见曹友闻的身影,“叫他过来罢。”

“是,县主。”身边的侍婢答应着,连忙转身前去传令。

没多久,侍婢便领着曹友闻回来。

“县主。”曹友闻抱拳行礼,却是皱紧了眉头,忧形于色。

“你来找我,有事么?”

“县主可瞧见了那几艘船么?”曹友闻一面说,一面伸手指向新州港的远处。柔嘉循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却见那边的海港上,停泊着五艘三桅帆船,船看起来都很旧,其中两艘象是两千料的货船,还有三艘不过千料。

“那是周国的船队。”

“啊?”柔嘉怀疑的望着曹友闻。

“千真万确。”曹友闻知道这位县主心里在想什么,但是,身为崇义公的柴若讷,的确置办不起太多的行装。相比起赵姓诸侯们浩浩荡荡的前往封国,柴氏的船队,可称寒酸。

“那的确是周国的船队,他们从广州出发。”曹友闻平静的禀报道:“在下已然打听过了,有一艘商船只比他们早一天从广州而来,船上的人说,这是柴家的第一批部众,全是壮年男子,约有一千三四百人。他们在广州大肆采购兵甲,除此以外几乎什么也没带。柴家的老幼妇孺,以及一部分壮丁,还在广州,据说他们打算陆续搭载往来海船前往周国。”

“这又是为何?”柔嘉脱口问道,但马上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很愚蠢,脸飞快的红了。

好在曹友闻倒没有嘲讽他,“因为他们没钱。要尽可能省钱。”

柔嘉的目光不由得又转向那只几乎是破破烂烂的周国船队,不知为何,她心里竟有一丝敬佩。

“这亦不失为建国之道。”曹友闻的语气中,也有一丝敬服,“金洲物产丰富,尤其盛产黄金。他们国中崇信佛教,寺中佛象,有许多皆以黄金铸成。三佛齐每一位王登基,都会铸一个等身金像……此番宗泽攻破三佛齐都城,单单向朝廷上缴的黄金,便有二十万两!朝廷不追究他们擅兴兵之责任,反而加以赏赐,只怕多多少少亦看在这些黄金份上。这于朝廷财政,不无小补。”

毫无疑问,这次蔡确、薛奕、宗泽发的财,绝不会太小。虎翼军第一军按官阶瓜分掳掠,乃是公开的秘密。曹友闻所知道的消息是,此次连参加作战的最普通的水手,每人都分到了二万文的赏赐。

但这些当然没必要提起,宗泽正得这位县主的信任。

“这些和建国之道又有何关系?”柔嘉不解的问道。

“柴若讷定然是听到这些事了。他只率壮丁,只带兵器而来,打的便是以征服、掳掠立国的主意。只须周国部众不要被水土不服、疾病打败,这一千三四百人中,有五百教阅厢军,其余八九百人定然也是精挑细选,即使对付人数十倍于己的金洲部族,亦绰绰有余。这些人平时屯田耕种,营建城池,闲时外出掳掠,征服夷人,绝无后顾之忧。待根基渐固,再接来老幼妇孺,实为万全之策。”

柔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但如此一来,于邺国却未必是好事。”曹友闻却更加忧虑。

柔嘉大奇:“这又是为何?”

“周国人众虽少,若精勇而善战,则可称强敌。邺国人众虽多,然可战者寥寥。若三佛齐发难,其国主有中人之资,亦知要先朝谁下手。”

曹友闻又急道:“县主,三佛齐阴怀不轨,不肯善罢干休,乃是板上钉钉之事。只待他重整旗鼓,便要发难。然朝廷为顾大局,只得后发制人,故邺周两国,正是首当其冲。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去往新邺城,营建城池,训练部族,大张声势。我若部伍齐整,声势浩大,三佛齐不知我虚实,为各个击破,以免腹背受敌,必然欺周国人寡,倾国而先攻之,然后再兴师攻邺。以在下所见,三佛齐若要攻周,难免一口咬在硬骨头上,到时候他攻之不下,进退两难,邺国再兴兵蹑其后,击其虚弱,则大事可定。然若令三佛齐觑出邺国虚实,举兵先攻我,则只恐邺国有国亡族灭之忧。”

“这……”柔嘉听曹友闻说得似乎句句在理,但她又始终觉得他不过是个商人,总不过宗泽可信,心里一时也难以判断,不免犹疑道:“此事宗将军又如何看法?你既有此想法,为何不去找我爹爹说?”

“宗将军如何看法,在下却不得而知。”曹友闻冷笑道,“只不过当此之时,县主以为这些话,在下去与邺国公说能有何用处?恕在下直言,如今邺国上下,惟有县主能鼓舞众心。”

柔嘉听他直斥父兄之非,心里甚觉恼怒,但想想亦难以反驳,只得忍了这口气,不快道:“你既非邺国子民,又如此看不起邺国,为何还一直追随不去?你舍不得那三十年的市舶务么?较之我父兄,我同样亦什么也没做。”

但曹友闻却毫无收敛之意,直言道:“县主莫恼。如今既到了新州,有些事亦不必隐瞒县主,在下若非是受石相所托,以邺国这等模样,早已弃之而去。县主以为我若能借给周国兵甲助他立国,他家会舍得不三十年的市舶务么?县主以为自己什么也没做,然邺国府上上下下,除了县主,无不叫人失望。惟有县主虽遇挫折,仍然坚韧不折,对于部众来说,只有追随这样的主公,才能感觉到希望。县主不知下人的议论,无论是禁军、厢军将士、工匠,还是他们的家属,或是招募的部众、水手,个个都在议论,若是县主是男子,彼辈必将拥立县主为主。县主以为此辈追随邺国公来此异域海外,纵非心甘情愿,难道便不想图个富贵荣华么?人心如此,可没有人会愿意追随懦弱无能的主人,毫无希望的死在异国他乡。如今部众未散去逃亡,一则因身处异国,不知虚实,心中犹怀恐惧;一则便是县主还能叫他们看到一丝希望。”

曹友闻这几天见着赵宗汉父子的窝囊样,想要甩手而去,偏偏却又不敢得罪了石越,可以说是憋了一肚子的闷气,此时一口气把心里话全说出来,真是痛快至极。

但他说了这许多,柔嘉却只听到一句话,她瞪大了眼睛,望着曹友闻,问道:“你说你是石、石越派来的?”

“这等事,在下岂敢乱说。只不过先前在国内,却不敢宣扬,恐招人中伤。石相因邺国处多事之地,恐邺国缺欠人才,才令在下前来相助。朝廷封建各国,其余诸侯,皆无大忧,惟邺、周两国堪虑。周国乃异姓,姑且不论,若是邺国这等宗亲之国,居然被夷人攻灭,石相的封建之策,难免将大受挫折。到时候前功尽弃,亦未可知。故邺国之存亡,亦非止关系县主一家之身家性命,亦关系封建之成败。”

这些当然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曹友闻既不便大肆议论石越的私德,又怕招惹上这位出了名难缠的县主什么麻烦,只得虚晃一枪,悄然转移话题,“以今日之事看来,石相实是未卜先知。然事已至此,尤需县主担当责任。朝廷是绝不会允许邺国部众半道归国的,为邺国计,县主须得劝服邺国公,带领大伙尽快前往新邺城。在下数日前,已托人给作坊带信,所需兵甲器械,已着人运往新邺。待到了新邺,再设法多留宗将军一些时日,一则协助训练部众,一则借其威名,亦可震慑三佛齐。”

“也罢。”柔嘉沉吟了良久,终于点头答应道:“我便去试试,看能否劝服我爹爹。”

占城国,新州。

绍圣元年,闰二月,己丑日,周国船队到新州的第三天。此时,距离邺国部众抵达新州,已有半月之久。

这天清早,新州港外,立起了两张告示。一张上面写的是汉字,一张用的则占城国使用的南天竺文字。两张告示的下方,都盖着大宋皇帝御赐的周国公之印。一个穿着宋朝禁军校尉服饰、浓眉大眼的壮年汉子,负手站在这告示之旁,四个兵士敲着铜锣,扯大嗓子喊道:“周国公招榜纳贤,过往客商、水手,无论华夷,不论贵贱贫富,欲要富贵荣华、子孙万代,皆过来看呵!过往客商水手,不论贵贱贫富……”这四个兵士喊得一阵,便有四个僧人大声用占城语跟着喊一遍。很快,告示榜边,便吸引了两三百人众围观。

那校尉瞅见人已差不多了,朝兵士打个眼色,那兵士又敲了一遍锣,扯着嗓子让众人安静下来。便见那校尉上前一步,朝众人做了个团团揖,然后扫视众人一眼,高声道:“在下柴若讷,乃周世宗之后,大宋崇义公,大宋皇帝钦封周国公、权知周国军国事。”

围观众人再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宋朝校尉”,竟然是周国公柴若讷本人,人群中顿时传出一片惊讶的感叹声,几乎将一个僧人通译的话声都掩盖掉了。那僧人只得又大声翻译了一遍,便听到人群中又传出几声惊叫声。但慢慢的,众人很快意识到面前之人的身份,眼神之中,纷纷带上了一丝敬畏。

柴若讷环视众人一眼,待众人重新安静下来,方又抱拳道:“大宋封建诸侯,此事诸位当已知晓,柴某此番前往封国,途经占城,蒙占城王殷勤款待,又许我周国在此招贤纳士,实是感激不尽。我周国之封地,便在金洲镇海侯封国与蕃国监篦国之间,这招贤榜下,各有一张地图,上面明白画出我周国之封地疆域,诸位待会可以仔细看清,休要记岔。我周国之都城,暂定为南邑,其详细位置,榜上地图,亦标得清晰。因封邦建国,诸事草创,新州虽好,柴某亦无暇久留,招贤之后,明日一早,便要放洋出海,或有言之不尽之处,诸位记清了这地图,日后可来南邑,柴某当扫塌相候,再与诸位细说。又或是往来贸易,我南邑亦有港口,可供诸位歇脚,若是市舶务招待不周,官吏欺善侮生,又或是不幸遭遇风浪盗贼,有何要我周国相助之事,诸位皆可径来找我,无论是汉是夷,周国皆一视同仁,定让诸位宾至如归!”

柴若讷说完,不待僧人通译,底下早已欢声雷动。这围观之众,大抵都是海商、水手,众人虽早都听说了封建之事,但往占城、金洲这一条航线上,却还只有两个诸侯,众人中很少有人亲眼见过诸侯们的风采。邺国公赵宗泽是天潢贵胄,众人虽然好奇,但他到了新州后,深居简出,除非是大海商、占城的达官贵人,根本难得一见。如今一个周国公如此朴素的出现在他们面前,象个说书卖唱之人一样与他们说话,而且当众发誓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便算明知他只是许个空诺,众人亦难免要大感亲切。

在场的其余各国海客,也等不及僧人通译,纷纷找相熟的宋商打听,然后互相转叙,众人听完,皆是又是惊讶,又是高兴。

柴若讷静等众人再次安静下来,又耐心的等僧人再次用占城语说过一遍,方又说道:“今日柴某既在此立榜招贤,自当以诚为先。故我当先将其中艰难险阻之处,说在前头。我周国一切草创,算得上是白手起家,在封国之内,有不服之番部,封国之外,有叵测之强邻!城池房屋需要一砖一石去建造,粮食衣服需要亲手去开垦耕织!柴某更非有千万金帛,可以赏诸位之功,酬诸位之劳。”

“但柴某能向诸位保证,我周国之官爵,任贤能而不任亲,有多大本事做多大官,有多大功劳,封多高的爵,纵是柴某的亲生子女,若无功劳,亦不得享富贵!”

“我周国之内,功必赏,过必罚,自柴某以下,绝不徇私!”

“柴某虽无金帛之赏,但我周国之内,所征服之土地人民,当与诸君共之,所掠夺之财帛子女,亦与诸君共之!凡我周国之土地、人民、财帛,皆按功劳分配。”

“诸君之中,若有人因周国而死,君之父母,便是我柴若讷之父母,君之子女,便是我柴若讷之子女,君之族人,便是我柴若讷之族人!只要柴某有饭吃,有衣穿,便断不叫他们忍受饥寒!”

“诸君之中,若有人自己已有部众,只要愿意臣服我周国,你用自己的部众征服一座城,柴某便封你为城主、下卿;征服一个县,柴某便封你为县伯、中卿;征服一个郡,柴某便封你为郡侯、上卿!”

“凡我周国之郡侯、县伯、城主,只要是凭自己的本事,率自己的部众打下来的,那么,只要每年上缴贡物,征伐时听从征调,派遣质子,君等便可按自己的心意,治理自己的领地,除此三项以外,柴家绝不干涉其他之事。只要君等肯世世代代为周臣,便可以世世代代享有这封地!”

“若君之部众,不足以独立。君率三人来奔,则柴某以君为伍长;率十人来奔,则以什长;率百人来奔,则为百夫长。柴某与君等,患难共之,富贵共之!”

“若有遗世之贤者,愿屈就我周国。凡有一技之长,周国皆有君容身之地。善兵者可为将,知治国者可为相。善贾者有户部、太府之位以待之,善工者则有工部、将作监、军器监,善农者亦有司农寺。才堪为卿者则为卿,才足付以一县,则为县令,足付以一城者,则为城主……”

“柴若讷疯了么?!”

在离周国招贤榜不远的几株椰树下面,邺国公赵宗汉与他的长子赵仲珙、次子赵仲彩,都换了一身普通的黑袍,打扮成海商的模样。柔嘉亦换了男装,跟在赵宗汉的身后。

他们的那个位置,可以清晰地听着周国公柴若讷的演讲,他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听众的欢呼雀跃,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有宋人,有大食人、高丽人、占城人……从海船上,从港口周围,涌向柴若讷。

“他没有疯,非但没疯,而且是当世英杰。”赵宗汉轻轻叹了口气,回答着赵仲彩。

在汴京的时候,他见过崇义公柴若讷,那个时候,柴若讷看起来象一个花瓶,他唯唯诺诺,谨慎小心。每当狩猎或是会见契丹使臣的时候,先帝经常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柴若讷总是会很小心的显示出他的一些天份来,当先帝谈论诗书儒经之时,他是少数能接得上话的皇亲国戚,他也能写一些并不算太差的应制诗。但除此以外,柴若讷再无显示过他其他的才能。

在汴京的时候,虽然先帝曾经夸赞过柴若讷,但是赵宗汉是不以为然的。毕竟,论及文学、绘画,这方面赵宗汉在宗室里,亦是极有名的。

但此时,他才明白,先帝看人的眼光远胜于己。

如今的柴若讷,才是真正的柴若讷。当他可以尽情展翅高飞的时候,赵宗汉才知道此人远非自己能及其万一。

他心里面,又是敬佩,又是羡慕。

周国人数虽少,柴家虽穷,但是他们士气高昂,对未来充满希望。赵宗汉知道,在周国之内,也有职方馆的细作——朝廷对他们是不无防范之意的,所以宗泽才会对周国的事情了若指掌。据宗泽所说,他们不多的人众中,已有两成人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但连他们染病的人,也毫无沮丧之意。

而这却是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

赵宗汉知道所谓的请求归国是绝不可能被允许的事情;他心里也知道自己应当表现得乐观,有勇气,如此才能鼓舞众心。所有的道理,他都明白,但他照样被那场风暴、被丧子之痛击垮了。

在占城国停留如此之久,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与钱财,甚至是在自杀,但他依然自欺欺人的在占城请僧人给死去的儿子、女儿大做法事,每日接见、拜见占城的贵人。他只知道自欺欺人的拖延时间,试图让自己忘记将要面对的事情。

甚至,若非十九娘一再苦苦相劝,他都不会出现在这里。

“即便是去金洲可能会死,但回大宋是死,留在占城亦是死,若左右是个死,女儿倒宁可死在金洲!那样,纵是死了,也不给太祖、太宗丢脸。”

赵宗汉心里又想起柔嘉的话来。

“爹爹如今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合族人的性命。爹爹若执意不肯前往,亦请许女儿与大哥先率一部分部众,先往新邺城。如此朝廷怪罪起来,亦好有个说辞!”

赵宗汉其实亦知道自己是个性格软弱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老老实实地听命行事,太后与官家叫他往东,他便绝不会往西。有任何大点的事情需要决断,他都要请示太后、官家、皇后,或者他的兄长们,听他们的意志行事。而若是邺国公府中的事情,赵宗汉便会受他的夫人们或者是他最疼爱的女儿十九娘左右……

当一生都养尊处优的他,突然遇到如此重大的挫折之时,他的确很需要有人帮他做一个决断。

因为他自己害怕承担决断错误的后果。尽管他明知道别人替他决断他照样要承担后果,但这样的话,他心里依然会感觉到好受一些。

他就是一只从小被养在瑶津池内的金尾鲤鱼,血统尊贵,外表鲜艳,但是,一旦将他放至黄河,遇到风浪,他很快便会不知所措,永远也无法跃过龙门,变化成龙。

若是十九娘是男子的话,他会将封国的大权全部交给她。奈何,她只是个女儿。而他的儿子,自赵仲珙、赵仲彩以下,大多与他都没有区别。他们一个个温文儒雅,懂得吟诗作画、分茶斗花,待人接物,绝对礼貌周全,令人如沐春风,但除此以外,则百无一用。当十九娘说要仲珙与她一道率部先往邺国之时,仲珙吓得脸色惨白,但身为长子,竟不敢出言反对。

“爹爹可看到了,一切皆在宗将军、曹友闻预料之中。咱们再不早往新邺,待柴家从容壮大,我邺国必为三佛齐所轻。爹爹当早做决断!”

“唔……”赵宗汉吱唔了一声。

但柔嘉已不待他再多说,马上打断,道:“爹爹既已决定,女儿便着人传下令去,明日五更出发。待五更之时,若有人仍未上船,亦不再等待,便当他们从此不再是我邺国子民!”

柔嘉说完,更不等赵宗汉答复,丢下面面相觑的父兄,转身大步离去。

绍圣元年,六月。

凌牙门。

这块大宋朝最重要的海外领地,地处金洲与黄金半岛之间的海峡当中。自从薛奕经营凌牙门以来,至绍圣元年为止,当人们提到所谓的“凌牙门”时,所指的区域早已有了许多不同的含义。它有时候指的是包括了黄金半岛的最南角以南海域中由宋朝虎翼军第二军控制的大片群岛;而有时候,人们所指的,则是后来所谓的“本岛”,那是一座南北四十六里余,东西约八十九里的岛屿,岛上多山,覆盖着大片的森林,在这座岛上,有虎翼军的港口、兵营、城寨、船坞,有薛奕的侯府,有大宋在凌牙门的所有官衙,还有市镇、民居、寺庙、勾栏、钱庄……至于它的第三个含义,亦是这个名字最初所指的地区,本岛南面那个西口有岩石相对挺立的小岛,如今却已很少被人们使用。那里如今只是“凌牙门”的一个很普通的港口而已。

对于来往凌牙门的人们来说,其实也不会当真有人去追究这个名字的具体含义。在人们的心中,“凌牙门”这个名字,代表的,是大宋朝在整个南海地区的权威,是整个南海地区最为繁忙的商埠,是从广州至金洲最为强大的海上武力——尽管严格来说,虎翼军第二军的军部是设在广州,而大宋亦有明确的法令,凌牙门所有官员、以及虎翼军所有将士之家属,必须居住在大宋的本土,对大部分将士而言,他们的家属都在广州,因此理论上来说,广州才应当是宋朝在南海力量的真正的中心才对。

然而,人们就是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而事实,也确是如此。

凌牙门就是南海的心脏。

在绍圣元年,凌牙门都督府上呈给大宋朝廷的户籍薄上,登载的编户齐民,已突破万户,其中宋人不下七千户。仅凭此一样,凌牙门在南海诸岛,便不负其名。

在这个时代,户口意味着税收,亦意味着强大的武力——若事有紧急,剔除老弱妇孺,凌牙门都督府亦随时可以征召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在此地区,这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武力。

不过,这里的人口,每一年都是有规律变化的。每一年的五六月开始,在信风转向之后,便是凌牙门人口相对大量减少的时节,随着一艘艘海商借着东南信风,扬帆出海,前往宋朝,凌牙门也会明显变得清静许多。

十余年来,只有今年是个例外。

海商们照旧前往广州、泉州、杭州,自西方而来的海商依旧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因为有个闰二月,六月之时,信风已转向四五十日,西方大食、注辇国来的海船,按理是应当渐渐多起来了,但今年六月的情形,较之往年,却最为惨淡。自西而来的海船还带来不那么中听的消息,至少有三艘船上的水手在凌牙门的勾栏、客店里,宣扬他们的新闻——注辇国拦截了所有途经他们港口的海船,禁止他们继续东行,而且,凡是船上有宋人的海船,一律连人货带船,全部籍没充公。有水手还绘声绘色的讲叙他们是如何躲过注辇国的水师,历尽艰辛才来到凌牙门,他们又如何看到宋人的武装商船,被注辇国的水师围剿,抵抗、然后被俘或者沉没。海船带来的传闻是真是假,无人知道。但这些船只的确也没有凌牙门停留太久,而是稍做休整,随便买卖点货物,便启程前往广州……

若是在往年,这便意味着凌牙门要经历长达半年之久的萧条。

但今年,甚至没有多少人关心那数千里之外的注辇国。自从去年大破三佛齐后,在南海,根本没有几个人相信会有谁敢挑战大宋的海船水军。注辇人可以在他们的港口阻断海商,以此报复大宋,但是,凌牙门的人们,在乎的却是他们的新客人——邺国部众、周国部众、还有为数不算太少的野心家们……自从闰二月中旬周国公柴若讷、邺国公赵宗汉的船队先后抵达凌牙门后,这里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发了点财。而有关邺国与周国的新闻,亦成为凌牙门最热门的话题,毕竟凌牙门是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这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到过汴京,更不知道皇亲国戚长的什么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不少水手,甚至在亲眼见到邺国的船队之后,依然坚定的相信,身为皇叔祖的赵宗汉,乃是一个身上披着龙麟的怪物。也有人一门心思的打着周国那千余男人的主意,已经不止有一个人跑去和柴若讷说,要求他在南邑城中免费划出一块地来,用来开勾栏……

但是,位于凌牙门本岛西南最高的山麓上的薛侯府内,气氛却没有这般轻松。

“局势不甚乐观啊。”薛奕锁紧了剑眉,发出无奈的感叹。中厅之内,他麾下的几员校尉,还有刚刚从新邺城赶来的宗泽,都一道屏气凝神的站立着,听着他们的上司发着牢骚。

的确是比较倒霉的。

曾经在凌牙门当过都督的太府寺卿曾布曾大人,在去年上了一道奏章,朝廷于是再次重申了一些原有的“约束”,并加进了一些新的约束。

这些约束大概包括两种事情。

第一种是虽然让人感到麻烦,但还算无足轻重事情。包括以更加严厉的军令规定海船水军将士家属必须居住在宋朝本土,翊麾副尉以上在海外私自纳妾生子,母子皆必须送回国内……诸如此类。

而另一种,则是看起来也许很有道理,但至少在这个时候的确给薛奕造成了极大麻烦的事情。这些约束包括虎翼军第二军实行轮戍制,其麾军战船、将士编成七营,其中三个营驻守广州,三个营驻守凌牙门,一个营驻守归义城,三地每年必须有一个营进行轮换、每个营在海外驻守,不得超过三年;类似的措施还包括虎翼军将领不得兼任海外领地的都督,哪怕是暂代也不被允许;凌牙门与归义城都督各自掌握的那只拥有七八十艘战船、千余战士左右的军队,无论何种情况,皆不受虎翼军将领节制,反之亦然,只有广州知州在紧急情况下才被允许调遣虎翼军第二军……

曾布的奏章、朝廷的这些约束,目的只有一个:在封建南海的情况下,朝廷要加强对海船水军的控制,以防止出现割据、拥兵自重的情形。

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若是朝廷的约束早点下来,薛奕可能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三佛齐吞并丹流眉。但从道理上来说,朝廷虽然做出防范,但却并未干涉他的指挥权。保证了这一点,薛奕已经知足。

所以,如今的薛奕,只能自认倒霉。

他早已经料定,如若那位“镇海侯”要发难,如若注辇国果然决定出兵干涉,他们当然会选择在六月到九月。东南信风,有利于注辇国的战船东来,却不利于大宋的战船南下。

但薛奕却也没有胆子公然违抗枢府的命令,接到使者的命令后,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下,乘着东南风起,返回广州。那些在发了一笔财后得以回国的部下倒是欢声雷动兴高采烈,却是苦了薛奕。要求将这些兵力调回,他必须上表请求枢府准许,即便是得到枢府的命令,待广州的战船南下,最快也已经是十月份的事情了。

经过裁汰、整编、调防……绍圣元年时,奉行精兵理念的虎翼二军一共只有五千水军,讨伐三佛齐时,薛奕并未倾巢出动,但也带了大部分的主力,但如今,他能动用的兵力,只有二千一百水军,二百多艘大小战船。薛奕此刻不由得不生出后悔——他原本是可以将虎翼二军扩充至一万人的。

而更倒霉的是,权凌牙门都督谢本中,上任不满一年,居然染病不治,几天前一命呜呼。等到薛奕的表章到了汴京,再由朝廷讨论任命新都督,若十月份新都督能到,薛奕都要谢天谢地。而按朝廷最新的敕令,都督出缺,则由监察御史暂摄其职——如今这一任的监察御史,唤作陈克庄,虽然大抵来说,监察御史被打发到凌牙门来,那自是算不上什么好差遣,但这位陈察院却依然是出了名的不知变通、心胸狭小。他原就与蔡确、狄谘、薛奕们不太对付,而讨伐三佛齐时,为了机密行事,又没有事先告知他,结果可想而知,他愤而上章弹劾薛奕等人未果,对薛奕们也更加怀恨。原本薛奕也并不在乎他,但不料如今他却大权在握——陈克庄暂摄都督之事当日便特意来拜会薛奕,当面告诉他,若注辇国果然东犯,亦是由他薛奕“启衅”所致,他陈某的职责中,只要守卫凌牙门不受侵犯便可,其余一切免谈。他还再三警告薛奕,凌牙门乃南海重地,不容有失,薛奕的虎翼军若再次“妄动”,导致凌牙门有失,他薛奕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即便是注辇国果然兴师东犯,薛奕也不相信他们一年半载便能攻得下凌牙门——除了薛奕的经营,前都督曾布也不是没做过好事的,他在任上时曾经下令,凡在山上营建庄园的富室,必须在庄园四围建造城墙、敌楼,此令一直延续至今;而曾布也曾经率人掘井取水,修筑蓄水池……果然真有强敌进犯,海滨之民可以退居山上,与敌人周旋。任何人想要攻下凌牙门,都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仅仅守住凌牙门又有何用?

三佛齐若敢作乱,则当趁机一鼓荡平之;注辇国若敢东犯送死,更应当乘此良机,不叫他片板西还……在薛奕看来,这是良机难得之事。

薛奕早先接到石越的书信,李敦敏、狄谘、唐康,也分别寄来书信给他,这些信件寄出的时间最远相差数月,说的事情却大抵相近。虽然发行盐债顺利,而宋辽关系亦已缓和,但朝廷几年之内的重心未变,大宋本土之内,将奉行全面收缩之策略,对外不仅要维持与大辽的和平,更将积极与西迁之西夏修好,即使对西南夷,亦将以招抚为主、分化打击为辅。众人的信件中,警告劝诫之意甚浓,薛奕亦自知,虽然他迅速攻灭三佛齐,又向朝廷进献了大量的俘获,一则鼓舞了士气民心,二则于朝廷财计不无小补,三则侧面支持了封建南海之策,朝廷这才在面子上未追究他的责任,反而不得不做出姿态来,大加表彰。薛奕虽然未能因此再进爵,但官职日高,家中荫赏亦算极厚。但是,两府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司马光的想法,却并非如朝廷对天下宣称的那样,反倒是忧心忡忡。司马光担心薛奕的成功,会给边将们一个错误的信息,使他们乐于生事,从此国无宁日;更担心的是,薛奕在南海挟胜而骄,让南海变成另一个西南夷。

而石越在此事上,与司马光的态度却全不相同。石越同样也不愿意与注辇国发生冲突,但是,相比而言,石越比司马光对南海的历史更加了解,他知道六十年前,注辇国就曾经大举兴师东犯,击溃三佛齐水军,生擒三佛齐国王与他的战象,攻破三佛齐之大城,使此南海强国,从此彻底沦为注辇国之附庸,此后六十年间,三佛齐王之册立,必须得到注辇国之允许。若说宋朝势力侵入南海,是还可忍,但如今宋军攻破三佛齐,擒其国王,分其国土,另立新君,若是如此这般,注辇国还无动静,那其在细兰海建立的海上的霸权,一夜之间,便将崩溃。因此,石越已经数次告诫薛奕,要他对注辇国绝不可掉以轻心、轻敌误国。

朝中石越与司马光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司马光力主要加强对海船水军与海外官员的约束,而石越则几乎是暗中纵容他们发动战争……而海外事务,一向又是石越所主导,此番司马光插手过问,这自是石越难以接受的。但是,从往来书信中,薛奕却知道朝中局势亦十分微妙,自发行盐债以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极为顺利,但是各种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最常见的事情就是强行抑配,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迫当地的富户与中产之家购买,这中间最倒霉的就是中上之家——许多家庭,往往是被迫买了数百贯盐债后,便濒临破产,不得不低价将盐债抵押或者卖掉,而朝廷则处境尴尬,经常是在刚刚表彰过一个地方官员后,才发觉他的属地出现了抑配之事。北方的地主富户对此尤其怨声载道,旧党的不满、台谏的恼怒,日渐月累,越来越大……朝廷虽屡颁诏令禁止,但又如何禁止得了?想要严厉处罚,但地方官员却也同样觉得朝廷不近情理,反弹强烈,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此事反倒是王安石在南方干得有声有色,但王安石的成功,却只能更激起旧党的疑虑。

可以说,自盐债以下,石越的种种理财之策,全都靠着司马光、范纯仁的个人威信与良好的人脉支撑着,朝中才没有形成再一次党争。但司马光的牺牲亦极大,不断有旧党名臣自请出外,不断有故交好友与他断交,而旧党间的裂痕,亦越来越大——旧党中对司马光、范纯仁不满的君子们,以河北人为主,大批大批的聚集到御史中丞刘挚的周围,俨然自成一党,若非司马光威望犹存,旧党几乎立刻就要分裂。在如此大的压力下,若非石越的政策确有效果,双方的合作早已破裂。

因此,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为了安抚司马光,石越亦不得不做出妥协。

曾布的奏折、两府的约束,不过是这种妥协的一部分而已。石越必须让司马光相信他是在诚心诚意带领宋朝走出困境,而一场万里之外的战争,却无助于让司马光这么想。而若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则更可能令司马光平生疑虑,怀疑他与新党究竟有何区别。

石越的麻烦,其实就是薛奕的麻烦。

朝廷削弱他的兵力,石越却要求他如果注辇国东犯的话,要以速战速决为利。若是做不到速战速决,石越亦要求薛奕确保周国与邺国的安全,帮助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生存、壮大。尤其是同姓诸侯的邺国。

也就是说,石越在南海的底线是,必须确保封建诸侯的顺利进行。石越的话说得很明白,他绝不允许从南海传回不利于封建的消息。他不能给反对者任何口实。甚至,石越还暗示他,即使战争拖延,朝廷也不会为与注辇国的战争消耗过多的国力。

用兵之道,有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比如客军远来,利于速战。因此既便不论实力对比,速战速决,亦应当是注辇国所期盼的,而宋军则应当高壁深垒、严阵以待,避开敌之锐气,消耗敌人之补给,松懈敌人之意志,然后再寻找时机,趁虚而击之,则可竟全功。

石越并非不知兵之人,他率军征伐西夏之时,亦能放手给将领自主之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如今却向薛奕下达如此不知兵道之命令。薛奕是个聪明人,自然能想到石越在朝中究竟面临着多大的压力。但石越毕竟算是个好上司,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过于强人所难,因此又给了薛奕一个最低的目标。

因此,虽然薛奕心里很想借此机会,一举歼灭注辇水师,但他还是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形势不容许如此。所以,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至少要保全住周国与邺国,只不过,凭他眼下的兵力,即使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亦不容易。他自然不会理会陈克庄,但他同样也没有说服陈克庄的信心。

虽然薛奕心里亦非常希望能够利用上凌牙门的力量。若是谢本中不死,他原本可以多出千余人的兵力,甚至还可以大举征召凌牙门的男子……若能得此强援,薛奕甚至觉得即使没有广州与归义城的军队,他依然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但是,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他必须熬过这一年,他相信石越不会真的坐视不管,最快冬月,最迟明春,凌牙门会有一个新的都督,而他也会得到他的全部兵力。

只要他能在此之前,运用好手上的力量,维持住局势。

但即使如此,薛奕亦知道他的任务有多困难——周国与邺国,这两国诸侯,都是他的大包袱。

薛奕的目光扫过几员部将,落到了宗泽脸上。

“汝霖,新邺的情形如何?”

宗泽连忙欠身低头,但他仍然很明显的感觉到几道奚落的目光投了过来。他抿了抿嘴,回道:“邺国公自得将军劝告,已令次子赵仲彩率一部分部众垦田、招徕部属,邺国公则自率长子赵仲珙以下,全力修葺城防。新邺原有旧城,城寨营建,还算顺利。城内粮草兵器,有卢安甫、曹友闻供应,储备充足,以目下邺国人众来看,支用半年,绰绰有余……”

但他方说了几句,便听薛奕厉声喝道:“某不是想听你这些废话!”

“是。”宗泽被薛奕这么大声一骂,更不敢抬头,他知薛奕的脾性,再不敢绕圈子,连忙说道:“属下亦曾训练邺国部众,然除原有禁军、教阅厢军外,自邺国公诸公子以下,大多娇生惯养……叫此辈张弩拉弓,实……实……”

宗泽一面说着,一张脸早已羞得通红,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他在虎翼军被视为“将种”,许多人都认定他迟早接掌薛奕之位。但宗泽亦知道,在军中,自也有许多嫉妒他的同僚。他奉令协助邺国训练水步军队,早先却把事情想得太容易,在薛奕面前说了大话,要用两三月的时间,将邺国部众训练成一支不可小觑的部队,但如今的情形,却实实是个笑话。

他自随赵宗汉至新邺,便立即将邺国部众中,十六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挑出来,除染疾在身者、残疾者外,一律与朝廷赏赐的禁军、教阅厢军一道,重新编队,组成一军。然后又根据赵宗汉的要求,挑出一些禁军、教阅厢军武官、节级担任都头、队将,再在赵氏亲族中,挑选少年有潜质者,出任副都头、副队将。如此安排之目的,一则利于训练指挥,二则亦是为了便于以后能将军队牢牢控制在赵氏亲族手中。邺国公赵宗汉虽然遇事没有决断,但也并非愚昧无知之人,他也很清楚这支军队对于他邺国的意义。

这样一只军队,是邺国的全部力量,亦是邺国的根基所在,他们将一面操练,一面垦田、修葺城墙……

但是,这表面上看起来很妥当的安排,到了实际训练中,却出了问题。

赵氏亲族原本都是天潢贵胄,即便是宗泽精挑细选出来的人,叫他们听宗泽的话尚还勉强可以,但叫他们听那些禁军、教阅厢军的武官、节级的话,对这些凤子龙孙来说,则简直是奇耻大辱。而那些武官、节级们,心里面也存着根深蒂固的自卑,根本不敢命令姓赵的“部下”;但他们虽然对赵家的子孙虽然奴颜婢膝,对宗泽却又不太放在眼里,这些人皆出身步军,有几个人还进过讲武学堂,在他们眼里,海船水军只是一只不入流的军队,哪里配指挥他们?

如此,邺军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上下失位,谁也指挥不动谁。宗泽有心要仿效孙武,杀几个赵家子弟立威,但他毕竟只是客将,邺军的都指挥使乃是赵仲珙。这位邺国公的世子,乃是个忠厚老实的好人,诗书亦读得不少,并不能算不学无术,叫他老老实实听话吃苦,他虽不见得乐意,但也咬着牙硬着头皮便忍了,但叫他下令去杀自己的兄弟子侄,那倒不如直接一刀砍了他来得容易些。

因此,宗泽虽然在薛奕面前许下大话,但是,近四个月过去了,他也不算真正掌握了这支军队。到了六月份,邺军当中,有两成的人染上了各种疾病,还有两成的人至今无法拉开一张七八斗的弓……更糟糕的是,三个多月以来,染疾而亡的人已经接近一百人,此事对于邺国部众的打击,尤为沉重。

在邺国的挫折,实是宗泽从军以来,所遭遇的最大失败。虽然越是如此,宗泽越不肯放弃,但是他也知道,邺军的情形,在同僚当中,多半已经传为笑柄。

他此时不用抬头,也能知道厅中的其他袍泽,肚子里正在大声的嘲笑着他的无能。

但薛奕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垂首欠身答话的宗泽,突然问道:“我听说邺国的疾病极严重?”

“是。新邺城内,几乎每隔一日,便有人染疾而死,此事对邺国士气之打击极大。”

“我听说几乎没有人主动投奔邺国?”

“是。”

“以今日新邺的情形,你觉得若三佛齐遣数百战象,他们能抵御几日?或是说,他们根本不需要派兵去攻打?!”薛奕冷冰冰的讥刺道。

宗泽咬着嘴唇,涨红了脸,既羞且愧,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薛奕高踞帅倚上,俯着身子,逼视着宗泽,“如此说来,我将你派到邺国,你能回答我的,便是这个国家已全无希望?!”

“并……并非……”宗泽低声应着。

“并非?并非什么?!”薛奕大声怒道。

宗泽沉默了一会,突然抬起头来,直视着薛奕的目光,咬着牙说道:“属下以为,邺国并非全无希望。”

“并非全无希望?!”宗泽的回答,不仅令厅中其余数人侧目,连薛奕亦不觉愕然。他其实早已知道邺国的情形,如此羞辱宗泽,不过是想用激将法——薛奕甚至早已准备好要分一只部队去协防新邺城。

但宗泽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薛奕素知宗泽虽然年轻,但平生是很少乱说话的,此番吃了个苦头,但邺国内部如此,原也怪不得他。但是,一个连薛奕自己都觉得已全无希望的诸侯国,宗泽却说“并非全无希望”,若非薛奕极信任宗泽,几乎要认为这只是年轻人的争强好胜。

“是。”宗泽这里已是豁出去了,“属下以为,若能做到两件事,邺国并未必没有希望!”

“两件事?”

“不错。第一件事,便是要将邺军置于柔嘉县主掌握下!”

“你说什么?”薛奕几乎以为自己听错。

“此事的确惊世骇俗。”宗泽大声道:“然若非如此,除非邺国公还有一个儿子能如柔嘉县主这般,敢于临阵决断,能令邺国赵氏亲族都畏惧,令邺国部众皆亲附信任,否则,谁也……”

“令女子掌兵,宗汝霖你莫不是疯了?”宗泽话未说完,厅内的几个将领已是面面相觑,有人不顾薛奕的规矩,忍不住插话讥笑起来。

但宗泽却不为所动,只沉声说道:“邺国之内,除柔嘉县主,再无他人能有这能耐。”

“是么?”薛奕凝视着宗泽,冷冷道:“我管不了什么惊世骇俗不惊世骇俗,女子领兵也罢,傻子领兵也罢,那皆是邺国的家务事。我只要邺国能替我省下几百兵力,你找只王八来领兵,我也不管。然柔嘉县主当年在汴京,可没甚好名声!”

“属下愚见,打仗的话,无赖儿未必不及良家子。”

“是么?”薛奕反问了一句,不置可否,又问道:“那你的第二桩事,又是何事?”

“末将斗胆,想向大人要点东西……”

“唔?”

“末将听说大人造了一批小火炮。”宗泽抬眼望着薛奕,嘴边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听说这些小火炮可以两人甚至一人使用,还有许多毛病,瞄不准,射不远,造价比弓弩贵,却不及弓弩有用……”

薛奕瞥了一眼那几个不知内情的部将,有人又惊又喜,有人不屑一顾……目光最后方移向宗泽,“既然如此,你还要它做甚?”

宗泽谦声道:“此物于我海船水军之百战精兵,无甚用处,然若是给邺国那些乌合之众,却直是量身定做。三佛齐之弓箭射程远不及大宋,邺军有此小火炮,足以御敌。”

“是么?”薛奕哼了一声,他心里当然很清楚宗泽是怎么知道他悄悄打造了一批小型火炮的——他私下里委托给曹友闻时,虽没准备告诉宗泽,却也没想过要瞒着他。想来曹友闻也不会那么老实,只怕宗泽早就亲自试验过那种小型火炮了。“你要想要这东西,叫邺国公找曹友闻去买,你顺便转告曹友闻,我会派人去他那里抽解,他每造十只小火炮,我只要三只,他要乐意的话,尽可以拿弓弩来充数。”

反正这物什连高丽都有了,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南海天高皇帝远,薛奕也不怕御史台,陈克庄若有本事,便去找到证据证明曹友闻那里的图纸不是高丽人泄露的。薛奕现在关心的,只是如何打赢即将发生的战争。

六日后。

新邺城。这座三佛齐的旧都,如今被称为新邺,它既是邺国的都城,亦是此时的邺国所能实际控制的全部国土。虽然不及宋朝国内的大城市,但相较而言,新邺城亦称得上是南海名城,在目前已封建的诸侯之中,规模户口,皆称得上首屈一指。

邺国公赵宗汉一族,在赵氏宗族内,不是大宗——按大宋封建之法,如秦国,乃是奉秦王廷美之嗣,而廷美之后再无其他宗族被封建,那么所有秦王赵廷美一系的宗室,包括这些宗室的家长的妻族、母族,非有特旨,便一律都成为秦国公赵克愉的臣民。因此,如秦国公这种大宗之后,部族自然较盛,只不过因为要筹措经费,似秦国部众反而难以一次成行,只能分几次之国。而邺国只算小宗,甚至根本不能称为“宗”,因为邺国公赵宗汉虽是濮王之后,却并非袭封濮王爵位,因此,邺国的“公族”,实际上只有邺国公的妻儿子女,再加上他的妻族、母族。而当时奴婢与主人大抵只是雇佣关系,即使追随而来的,亦只不过受困于契约,孤身一人而来。故其“公族”不盛,男女老弱外加内侍全部算上,亦不过数百人。

占据邺国部众最大规模的,乃是朝廷赏赐的禁军、厢军、工匠和他们的家属。除了按朝廷封建之制,邺国得到五百教阅厢军步军及其家属外,皇帝额外赐给柔嘉五十名禁军、十名班直侍卫及其家属,另外,邺国被赏赐的工匠在诸侯中也仅次于雍国与曹国,有二百名之多。这些人加上他们的家属,总共便有四千之众。

而其次则是赵宗汉想方设法招募到的部众,凭借着曹友闻的协助与卢家的势力,虽然将军队扩张十倍的规模此目标远远没有达到,但能招募到三四千人,亦已是相当可观。

共计八千余人的邺国部众,尽管一路前来,多有损耗,但邺国上下,十六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仍然有四千一百零二人,相比周国来说,的确是称得上“部众繁盛”。

而邺国的优势更不止于此,在新邺城的户口中,尽管有八千之众,但所谓的“汉部”仍然只占少数,做为三佛齐的旧都,南海名城,虽然残败已久,虎翼军先期为邺国“清道”时又跑了一些人,听闻邺国部众到来,又有许多人逃离,但留下来的人户,经过清点,依然有五六千户之多!即是说,邺国公赵宗汉自建社稷、立宗庙开始,便坐拥三四万的“蕃部”——尽管其中僧侣多达五六千。

这等好命,是连雍王与曹王也享受不到的。

以人口而论,毕竟还是南边的金洲、阇婆较盛。

但此事对于邺国来说,也未必全是好事。新邺原来的居民,对于新来的宋人,大多抱着敌视、疏远的态度,而邺国部族对于这些蛮夷,亦心怀轻视、猜忌。

而邺国公赵宗汉自入新邺,便发觉此城城垣残败、宫殿不修,他虽然无暇修筑宫室,对城墙却不敢掉以轻心——新邺城有大河穿城而过,城中水道纵横,乘船便于乘马,然此种地势,在一个一生生长于中原的宋人心中,却是全无安全感可言的。赵宗汉根本不知道应当如何防守此城,水门破败,能入城的水道数以百十计,兼之地势低洼,更不利防守。因此,即便是一向犹豫的赵宗汉,亦难得的当机立断,他请堪舆师看过风水、五音利姓,又征询了宗泽、曹友闻的意见,遂在此城之东南向一处地势较高处,建造社稷、宗庙,然后立刻下令,以社稷、宗庙为中心,重新修筑一座周长三里的内城,同时对原有的城墙进行修葺。

这绝非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情。

力役这种苦差使,自然是以城内“蕃部”为主。曹友闻向赵宗汉推荐了几个常年来往于新邺贸易,熟知当地民情,还懂得当地语言的海商,包括两个宋人,三个三佛齐人,一个大食人,赵宗汉便以这六人为“承勾”,专门负责强行征发役夫,征收物税,督责役夫劳作……金洲物产丰富,得天独厚,当地土著,往往不用费力劳作,便可温饱。在这等自然环境下,历数千年之演化,当地之土著便养成了懒散之习性,其民风与中土大不相类,故此前海商们往往困于缺少劳力,其原因倒并非是因为当地缺少人口。如今,邺国要驱使新邺蕃民为苦役,此事自然不可能和平解决。自古以来,役使民众者无非有两个法子,上者以德信,下者以威信。邺国新至,无德可言,便只能以武力与苛法相逼。而六承勾更是狐假虎威,不可一世,凡役使之蕃民,稍有懈怠,便遭鞭杖;征收物税,略有拖欠,便枷锁示众。为防止逃亡,在六承勾建议下,赵宗汉又颁布法令,在蕃部中重新编成保甲,并派出邺军在城外三十里巡逻,任何人未经许可,私出三十里外,保内五户全部腰斩。

因此,当宗泽乘着小船穿行在新邺城中时,触目所及的,到处都是悲鸣哀叹。为笼络、控制当地的富室,邺国公下令城中之蕃部富室,各出二子侄,其中强壮者编入新组建的邺军,不堪为兵者则编入厢军,交由六承勾率领,督责劳役等事。此时新邺城内,处处都可以听见承勾厢兵的大声呦喝、鞭笞、怒骂,蕃部百姓妇孺的哭泣、惨叫,还有垂头丧气的邺国汉人,失魂落魄的邺军将士……

这绝非宗泽所想象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大业草创时那种积极向上的情形,反倒是一派亡国之象。

再想起他所听说的周国的情形,更令宗泽平生慨叹。

柴氏之周国,与赵氏之邺国,可以说景象截然不同。柴家虽然穷困,然自柴若讷率族人在南邑建社稷之日起,便呈现出兴盛之象。这几个月来,投奔柴家的豪杰之士数以百计,凌牙门附近的宋商纷纷慷慨借贷给周国,柴若讷亦不负众望,到南邑仅一个月,即率部众连破三个蕃部,俘获甚众,柴若讷如事先宣扬的那样,将所有俘获,按功劳尽数分给部众。

四月份,一群由宋人、交趾人组成的水贼听说了柴若讷的榜文,于是攻下金洲南部的一个海边村落,宣称要在彼处建城,水贼头子陈阿四并自称城主,试探性的遣人向柴若讷称臣纳贡,柴若讷竟毫不犹豫便接受其为臣民,封其为下卿、定海城城主。此后,在附近游荡的水贼蜂拥而至,到六月为止,短短两个月内,水贼们小心的在金洲南部海岸攻下了四五个村庄、海港——相比凌牙门、詹卑、新邺、南邑等南海大城座落的金洲北部,南部海岸一向是各国力量比较虚弱的地区,亦是南海水贼过往所躲藏的地区——此辈全部向周国称臣,柴若讷通过他们征收贡品,不费吹灰之力组建了一只共计三十四艘大小海船的水军,得到数百名经验丰富的水手与水军。此风愈演愈烈,便在十几天前,竟有五家海商联手,雇用“伴当行”的武伴当,攻下南邑西北距监篦国不远处的一个港口,然后向柴若讷称臣,被封为西郡城主,从此,金洲北海岸亦出现了隶属于周国的封城……

至此,周国的实力,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扩张着,震憾着南海每一种势力。

几乎可以预见,所有的海商、水贼……一切有野心的人都将周国视为自己的乐土——水贼只需向柴若讷交纳一笔贡品,送几个人质到南邑,最多再送柴若讷一艘船、几十个手下,便可以获得一个合法而体面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周国的下卿,从此不再受到虎翼军的追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城”内,征税、销脏,想做什么便可做什么……而那些海商则更加野心勃勃,他们将此视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在一个海上要道上,经营一座完全由自己做主的港口,甚至可以传诸子孙后代,而所要付出的东西,对这些海商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而柴若讷从中得到的好处也同样非常可观,他付出的东西,完全只是地图上名义上属于他的东西,但换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周国的声势不断壮大,不仅令周边的部族更加敬畏他,而且可以吸引来更多的投奔者,让更多的海商愿意借贷给他。而他借助这些力量,也可以迅速的度过最初的难关,站稳脚跟。

短短四个月,他依靠这些力量,四处征伐,他命令南邑附近之村庄、部族,都必须承担赋税、贡物、劳役、兵役,他的征税官所到之处,凡是不肯听令或者拖延者,立即发兵征伐,单单是宗泽所听说的征伐,便有五六次之多,据宗泽得到的消息,凡是被他征讨的村庄部落,不仅所有东西都被抢掠一空,而且所有的蕃人,都被分配为奴,那些蕃人头领往往全家处死,首级则被其余的征税官带着,四处传送。

柴家的部众,同样受到水土不服等疾病的困扰,同样的不断有人病死。但是,周国的势力在扩张,周国国势兴旺,却几成人所共知的事情。尽管薛奕依然将周国视为一个包袱,尽管那些依附的柴家的“城主”们在面临真正考验时未必可以信赖,但是,四个月的时间内,南邑周军的人数的的确确的扩充到了三千五百余人,他们还拥有一支规模虽小,但未必不堪一击的水军,甚至还有了一百象兵!

而反观邺国,宗泽心里很清楚,甚至连曹友闻都在两面下注。曹友闻暗中派人送给柴若讷五百套盔甲,并且将他一个才三岁的侄子,与柴若讷尚在襁褓中的一个孙女悄悄定了婚事……

这些诸侯国将会深刻影响到南海的现在与未来。而曹友闻是个商人,当然不会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邺国身上。

只有宗泽还不肯死心。

只有宗泽不相信这个国家已全无希望。

此时他还不知道雍、曹、定、秦这些诸侯国是如何立国的,摩逸诸岛的诸侯们,所面临的压力远远小于金洲的诸侯国,在那些岛上,不存在能对他们构成实质威胁的势力,他们可以从容发展,从容选择。但金洲的邺国与周国,却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亡国灭族之威胁。

宗泽虽然理解周国公柴若讷的种种举措,甚至对他还有几分佩服,但是,他并不赞同周国的许多策略。在宗泽的理念中,永远也无法接受将水贼封为城主、下卿的做法,亦无法接受柴若讷对待蕃部的残暴,无法认同他将俘获的蕃人战士、蕃人百姓一律发配为奴……尽管他知道这些很有效,但宗泽始终坚信,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宗泽的身上,的的确确有一种诸夏的优越感,但他并不会与一些宋人一样,将蕃人视为低人一等的禽兽,而是相信,蕃人与宋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因此,不全是为了争强好胜,不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宗泽也希望帮助邺国站稳脚跟。他不希望周国成为唯一的榜样。

虽然邺国的许多做法,也同样令他不满——对于蕃人,邺国公赵宗汉有着远比一般宋人都要强烈的优越感,因此,虽然对宋人部众他优柔寡断,有时几近妇人之仁,但对蕃人却只要六承勾一鼓动,便可以毫不犹豫的采用保甲连坐这类的秦政暴法……

但宗泽依然能从新邺城中看到希望。

因为,他们有个不同寻常的县主。

在与邺国部族相处的时间里,他已经陆续零星的听到一些关于柔嘉县主过往的传闻。在传闻中,这位独具一格的县主,似乎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物。而与柔嘉相处的时间里,宗泽亦可以证明,这种传言绝非无根之谈。

许多人家,即使是大宋北方的大户人家,如若家里有一个老大不嫁的女儿,十之八九,这个女儿便会成为家中一霸,若是这女儿还受到父母的宠爱,几乎可以肯定,这女儿绝对将成为家里的一个惹不起的人物。这种奇妙的人情世故,即使在邺国公府这样的天潢贵胄之家,亦难以例外。这位老大不嫁的柔嘉县主,乃是邺国公府上,自邺国公赵宗汉以下,最为嚣张跋扈的人物,从邺国公的妻妾,到她的兄嫂、弟妹,无一不要让着她三分。对一些礼法先生来说,这无疑是乾坤颠倒,伦常败坏,绝难接受之事。但是,这对于宗泽来说,却并非如此。这等事情,在市井百姓之家本就极为寻常,布衣出身的宗泽,则已见惯不怪;而在宗泽的家乡南方,礼法亦不如北方那样严密,更何况,自入海船水军之后,宗泽心里的这类礼法观念,便更加淡泊了。对于海上行船的人来说,对女人最大的忌讳便是让女人上船,而这种忌讳随着封建南海的进行,早已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接受的呢?

柔嘉县主的确不好相处,她对她的兄弟们都常常喝来斥去,颐指气使,对外人更加不会客气,稍不顺意,便遭鞭打。但是她却有一桩好事,她遇事果决,敢作敢当,而且对宗泽与曹友闻颇为客气,二人若有谏言,她每每接纳,极少驳回。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位县主虽然对下人部众呼唤喝斥,不假情面,对百姓也看起来高高在上,但是宗泽能感觉到这位县主本性纯良,她的傲慢无礼,纯粹只是因为出身成长之原因,与她父兄们完全不同。

只要适当的引导,这位县主是可以成为一位“仁君”的。

宗泽在心里面,是希望邺国能够成为一个儒教国家的。他希望邺国能成为诸侯国的一个典范。几乎可以肯定,所有的诸侯国都会立孔庙,祭祀孔子,尊崇儒经,但是,那未必便是真正的儒教国家。孔子有时候只不过是个漂亮的空壳,被人们用来装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以便堂而皇之的行之于世——比如周国,柴若讷肯定也会把孔子高高的供起来,摆上几盘冷猪肉,然后便将他抛之脑后。

尽管对于一个真正的儒教国家应当是怎么样的,宗泽心里面也很模糊,他也说不清楚他理想中的国家应当是怎样的,但有些事情却是他可以确定的。

一个真正的儒教国家,至少应当推行仁政。这样的国家内,不应当有暴虐的刑法,不应当有严苛的赋税,更不应当存在命如草芥的奴隶——宗泽并不怀疑世上会有上下阶级贵贱之分,但他却始终坚信,即使最低贱的人,也依然是人,他们不是禽兽,更非草芥。这个国家,即使不能如《天命有司》中所说的那样,但至少亦应当将老所有终、少有所长,百姓过安康太平的生活视为这个国家存在的目标与意义。

宗泽也相信,一个真正的儒教国家,应当将蕃人视为教化的目标,视为“华夏之”的对象,而不是将之视为奴役、欺榨的对象,将其性命视同草芥。

至于这个国家是不是女主当权,果真有那么重要么?大宋朝如今都是太后主政,亦无人会怀疑大宋会因此而没落。何况邺国公依然是赵宗汉,将来继承邺国公之位的,依然会是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们……

宗泽站立船头,心里一直胡思乱想着。尽管薛奕已然表态他不会在乎邺国究竟是谁掌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是,他依然会仍不住要在心里给自己多找些理由,以说服自己不会动摇。

不管有多么理由,毕竟,他要做的,不是寻常之事。

柔嘉县主这几个月里,在新邺城可以说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虽然她在新州几乎挽救了邺国的命运,但是她本人倒并无多大的野心,来到新邺后,她便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她不象旁人那么愁眉苦脸,更不似邺国公府的许多女眷那样,诸多抱怨——对那些贵妇,甚至是邺国公府的侍女们来说,这个地方除了景色怡人,几乎一无是处,相反还有诸多的不便。

这里没有她们想要的脂粉、香露,没有新奇的服饰,没有争奇斗艳的化妆,她们完全远离时髦的汴京,不知道现时流行的是哪一种发型……她们甚至无法悠闲的下棋弹琴吟诗作画,邺国公赵宗汉下令自他夫人以下,所有的女眷都必须亲自动手,种桑养蚕——尽管宗泽与曹友闻早在杭州之时,便已劝谏过金洲根本不适宜蚕桑,但邺国公府上,却没有一个人相信;而此地适宜种植的苎麻,邺国公府上的北方人,却根本没有人懂得如何种植,绝大多数人连苎麻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无论如何,这种注定徒劳无功的劳动,仍然令得邺国公府上的女眷怨声载道。

只有柔嘉县主仿佛到了属于她的乐园。

初到新邺城,她便爱上了乘象。不知她从哪里弄到了一只小白象,然后便整日带着大宋皇帝赐给她的仪仗、侍卫、禁军,四出游玩。没多久,曹友闻又送给她一位懂得汉话的三佛齐婢女,从此这位县主便越发的胆大包天。

她经常不顾禁令,远足到离城百城之外,借宿当地蕃人之家。每次出城,她都能带些“新奇”的东西回来,从打猎所获的奇怪猎物,到常见的槟榔蜜酒、椰子酒、沙糊米[188],甚至偶尔还会带些蔷薇露、檀香、琥珀等物什回来,送给公府的女眷。

城外的蕃人都敬畏这位县主,对她又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也许是因为她是第一个敢于进入“牌水居”的邺国贵人——那是汉人对三佛齐当地盖在木筏上的房屋的称呼;也许是因为打猎歇息的时候,她会毫与顾忌的蕃人向导一道席地而坐,痛饮椰子酒……没有人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城外的蕃人见着邺国的其他部队,往往便躲藏逃匿,但若见到柔嘉县主的仪仗,甚至有人会主动请求做向导。

而大约过了一两个月左右,柔嘉县主又有一样新的爱好。某日,她骑着小白象在新邺城中闲逛之时,竟撞上了一个邺军兵士在凌辱一个三佛齐妇人——这种现象,在邺国部众入城以后并不罕见,即便宗泽、赵仲珙多次严申纪律,但既无严厉之处罚,竟是屡禁不绝——此次这人撞到柔嘉手里,却是倒了大霉,柔嘉叫侍卫将此人带到邺国社稷之前,击响大钟,召来邺国部众,然后向赵宗汉禀明其罪行,不待他人求情,便以大宋皇帝所赐斧钺,将之斩于社稷之前。

自从做了这桩大快人心之事后,邺军一军肃然,军中将士,行事大为收敛。而柔嘉自觉做了一件好事,更是洋洋得意,从此竟是乐此不疲。她每隔一二日,便要巡行城中,凡有人犯禁,便绳之于社稷之前,召集众人,宣明罪恶,然后或鞭或杖,以罪定刑。尽管这位县主并无断案之能,但她与邺国公赵宗汉,却正是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赵宗汉本人还算聪明,案情之是非曲直,轻易亦瞒不了他,但到了量刑之时,他却犹豫不决,永远拿不定主意;而柔嘉则常常一言而决,虽嫌孟浪,却也大体适当。以赵宗汉的性格,只要女儿拿定主意,他便也随即默认,不再反对。因此父女二人,一审一断,一两个月内,竟也令城中违法犯禁之事,大为减少。

而尽管这司法之权,名义上乃是由赵宗汉或赵仲珙主持,事实上若仅凭柔嘉一人,也的确不可能有此成效——多半会适得其反亦未可知,但城中蕃汉百姓,却不会管这许多,竟将这功劳,全部归到了柔嘉的身上。尤其对蕃部百姓来说,新邺城中的汉人,自邺国公赵宗汉以下,恐怕便没有什么好人,只有柔嘉县主才是菩萨心肠……

其实宗泽倒时时会疑心柔嘉如此热衷于主持正义,其实不过是为了一时贪玩。他这种疑心并非是没有根据的——柔嘉从来都不会为了巡城而耽误她外出打猎的乐趣;对于六承勾鞭责蕃人,她也无动于衷,未见得有多么同情;偶尔,她也会把抓到的罪犯丢给她的父兄,自己匆匆离去,而最后,宗泽会知道那时间正好有一艘商船带着新货来了新邺……

但无论如何,宗泽都会藏好自己的怀疑。

有柔嘉县主这么一个人存在,对于缓和新邺城内的敌对情绪是极有好处的。城内的蕃人厌恶、痛恨邺国公赵宗汉的统治,总比他们厌恶、痛恨宋人的统治要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柔嘉的表现,让宗泽相信,不论她的本心是什么,只要善于引导,这位县主就有机会将这个国家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并且,她是邺国一系,姓赵的人当中,宗泽所能找到的唯一人选。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试一试。

“县主万福。”

“咦?宗将军,你回来了?”柔嘉对于突然看见宗泽出现在自己面前,似乎颇有些惊讶,她将左手放在她的枣红马的马颈上,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坐骑,一面望着宗泽,笑道:“我听说薛侯召将军去凌牙门,怎的回来这么快法?”

“凌牙门的事情了了,在那里呆久了亦没甚意思。”宗泽欠身笑道,他低着头,眼角的余光却远远瞥见几个蕃人牵着柔嘉的白象出来,他又看了一眼周围整装待发的侍卫们,“县主又要出去打猎么?”

“是啊。宗将军要不要一起去?听说南边的山中有大虫,此番定要打只大虫回来给我爹爹做坐垫。”柔嘉笑道:“前几日宗将军不在,我还生捉了一只畜牲,象野猪又不是野猪,前半身黑,后半身全白,找人问了,才知道原来这畜牲就是貘。爹爹说,这是辟邪神物,乃是天大的吉兆,待养段日子,便要将它送往京师进贡。我哥哥说,白乐天写过一篇什么《貘屏赞》,道这畜牲只吃生铁,我唤人弄来几斤生铁喂它,它却是连闻都不闻。”

宗泽听得这话,几乎笑出声来,忍笑说道:“只怕白乐天也未必见过真貘,这畜牲《尔雅》中有载,然后世却未必有几人见过真物。这貘非铁不食的传闻,白乐天亦只是读《山海经》读来的……依末将之见,县主还是喂它点果子便好。”

“将军读书真多,见闻亦博。”柔嘉赞道,又抿着嘴笑道:“我还是听了这里蕃人的话,才喂了果子。我二哥却死活不信这里的蕃人说的话比白乐天还靠谱,他到现在还疑心那些蕃人在果子做了手脚哩。”

宗泽亦不禁莞尔。却听柔嘉又问道:“将军来找我,可是有何事么?”

“这个……末将原本是想请县主去看操练的……”宗泽迟疑道,“但……”

“操练?”柔嘉不待宗泽说完,已愕然说道:“怎的突然请我去看什么操练?我大哥呢?”

“世子也在。”宗泽连忙道:“只是这次操练,却与平常有些不同。”

“哦?却又是有何不同?”柔嘉越发觉得奇怪。

宗泽又笑着解释道:“正要禀报县主。末将此番前往凌牙门,蒙薛侯应允,替咱们邺军购了一批小火炮……”

“小火炮?”柔嘉撇撇嘴,她早已见过火炮,因此一点也不觉得有何希奇。

宗泽又笑道:“正是,不过这是一种一个兵士便可使用的火炮。为掩人耳目,曹允叔替它改了名字,唤做火铳。咱们一共买了三十几只,今日是第一次操练,因此末将特来请县主观操。”

“为何要掩人耳目?”柔嘉奇道,但却也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不待宗泽回答,马上又说道:“打猎天天能打,既是如此,我便随将军去看他们操练。”她一面说着,一面跃身上马,亦不回头,朝身后的侍卫吩咐道:“张受,吩咐下去,今日不打猎了,大伙去看操练火铳。”

说罢,驾的一声,策马朝校场方向奔去。

宗泽见她如此风风火火,也连忙去解了马,追了过去。

因为内城正在修建,邺军的校场,临时设在了新邺城西北的一处空旷地上。当地盛产各种树木,故校场四周的房舍、围墙,全是木质,房舍建筑时,全用中原之法,只是屋顶既非用瓦,亦非是茅草,而是因地制宜,用椰树叶子覆盖,以遮蔽风雨。

在这样的异国他乡,尽管宗泽早已预言邺国之部众不可以尽数为兵,但任何诸侯国建国,都只能采用全民皆兵的战略。因此,至少在名义上,邺国汉部所有适龄男子,都被编入了邺军。宗泽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编队之法,十人为一队,十队为一都,都上不设指挥,大略以十都为一营,整个邺国的男子,被编成四营,以“前后左右”名之。

若是按着这样的规模来说,四千余众的邺军,挤在这个小小的校场操练,自然颇嫌拥挤。但实际上,邺军的校场,却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邺军所谓的“前后左右”四营中,后营只是名义上存在,染上各种疾病的士兵有七八百之多,而体质孱弱得根本不适宜从军的士兵,亦差不多有同样的数量——所有这些人,全部被编入后营。因此,后营从来不参加操练,宗泽虽然要求他们负责煮饭、打水、搬运辎重,但既便是做这些事情,这些个“衙内兵”,亦是整日价叫苦连天。邺军主要以北人为主,原本就吃不惯米饭,然到了新邺后,一切面、饼,皆成奢侈,而这些“衙内兵”们,还能经常将米饭煮成夹生。

而其余三营,汉兵人数则已难凑齐十都之数,不过若是加上在新邺征召的蕃兵数量,整个邺军的实际兵力,还是超过了三千。

除去每日巡逻的三个都的邺军,这个校场,刚刚够用。

但亦仅此而已。

在这个校场之内,宗泽看不到他想要的军队。他一走近校场,便忍不住锁紧了眉头,脸色铁青。

在校场东边操练阵法的前营,前退不一,号令不齐,喊杀之声有气无力,连旗帜都东倒西歪,兵士一进一退,撞成一团;南边练力气的左营,按宗泽的军令,应当披挂重甲,腿上绑着沙袋奔跑,以跑一里路而不气喘为合格,但他此时所见,则是一半以上的人不曾披甲,更不用提在腿上绑沙袋了,偶有几个披甲的,却是落在后面,拖拖拉拉,倒似是闲庭信步一般;在西边练器械的右营更让人生气,宗泽军令,凡军中刀枪棍棒等物,训练所用的兵器,要比实际的兵器重,如此练熟之后,使用兵器,才能举重若轻,此事那些个骄兵们倒是无法混赖,只是细看他们训练,却叫人气煞——宗泽曾明令,凡枪兵练枪,要在二十步之外,对着一个高五尺阔八寸的人形木靶,听到鼓声擂动,便立时飞身冲击,一枪务要扎中靶上所画要害,以既深且准为上,每人每天须得扎中规定之次数,方得歇息——但此时右营的这些枪兵们,听到鼓声半晌,方才冲出去,但到距靶四五步远时却又慢了下来,瞄了又瞄,才一枪一扎去。至于练弓弩者,更是惨不忍睹,休说六发二中,十发能中二者,亦是寥寥无几……

校场之中,这等景象,而武官节级们却或视若无睹,或装腔作势的吼上几声,人人皆是得过且过,能混则混。身为都指挥使的赵仲珙,站在将台上,也是一脸的愁眉苦脸,无可奈何。

直到他见着柔嘉与宗泽进来,方才又惊又喜的奔下将台迎接。

“世子,末将有礼。”宗泽方向赵仲珙抱拳行礼,不料却听赵仲珙根本没有理会他,反是有些心虚的望着柔嘉,问道:“十九娘,你如何来了?”语气中竟是带着几分讨好。

宗泽又是尴尬,又是好笑。又听柔嘉兴高采烈的回道:“我听宗将军说今日要操练甚么火铳,便来瞧个热闹。”

“原来如此。”赵仲珙倒似松了口气一般,立时笑道:“那你来得正好,曹允叔马上便到。此番是我们精挑细选了三十名兵士,曹允叔待会便会亲自教他们试练火铳,若果真有用,曹允叔答应帮我们在两个月内,装备两个都的火铳兵。”

“才两百人?姓曹的恁的小器。”柔嘉根本不知这其中的难处,全然不以为奇,又道:“只不知那东西有用没用。”

“试试便知,试试便知。”赵仲珙嘿嘿憨笑着,一面便要引二人入中军大营小憩。

不料却听宗泽在旁边说道:“既然曹允叔还未到,县主若有兴致,末将便领县主四处看看如何?这练兵布阵之法,有时也能用于田猎之上呢。”

“也好。”柔嘉乃是“闻猎心喜”之人,这时听到宗泽说和打猎有关,顿时来了兴致,但仍有些将信将疑,道:“我以往也来过一两次,见他们操练,只是乏味得紧。真的和打猎有关么?”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不待宗泽回答,赵仲珙早已接过话来,笑道:“每年官家田猎,便是遵循古制,有讲武之意呢。”

“啊?”柔嘉大吃一惊,原来此事,竟从未有人想到过居然还有人会不知道,更不会特意告诉一个小女孩,因此她虽习以为常,却从不知皇帝田猎背后之含义。这时才恍然道:“难怪每年田猎时,总要带上大批的班直、禁军……”

宗泽一面不动声色地领着柔嘉与赵仲珙往东边的前营操练之所走去,一面笑道:“打猎亦如用兵,用兵便如追猎。但若要率众围猎,人少尚还好,若是人多,最基本的,便是各部要用旗鼓相互联系,这观旗动、闻金鼓以识进退之术,便是最基本的。此时前营所操练者,正是此术。”

柔嘉顿时连连点头,道:“正是,正是,我们出去打猎,若是同伴失散,张受他们便要用号角呼应。”

宗泽也笑着点头,“那便是最简单的了。”

他一面与柔嘉、赵仲珙说些古来用兵与打猎的故事,赵仲珙读书多倒不以为奇,只是看在妹妹面子上应酬着,但柔嘉却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间,众人已至前营操练之处。

此时前营练习的,乃是最基本的队列旗例。

前营指挥使将几张桌子拼起,权当将台,带着执旗站在台上。执旗挥动将旗,将旗向下一点一立,则各队集结,再一点,则各都集结,至三点,则全营集结完毕……练完聚散之法,又依次操练左右进止、衔枚俯伏。

只是这一切旗例,自这邺军前营一千将士操练出来,难免大为变样。柔嘉不懂这些倒也罢了,但柔嘉的侍卫张受等人,原本全是班直侍卫出身,此时脸上不免都露出鄙夷之色。

宗泽眼见着那十个班直侍卫的神情,心里直是恼羞成怒,但赵仲珙却依旧是视若无睹,竟是全然没有看见一般。他心里冷笑,强抑着怒气,也全当没事人一般,向柔嘉详细介绍着旗号的意义。

但他方说得几句,张受等人早已在身后不断的冷笑起来。

宗泽知道张受等十人,因班直侍卫阶级本就比寻常禁军要高——十人当中,阶级最低的,也是仁勇校尉,张受更已是从八品上的御武校尉,放在禁军中,那便可以当到指挥使、营行军参军;而邺军其余的武官,如被赐给邺国的这一个指挥的教阅厢军,因教阅厢军的军官阶级按例都低于禁军,其指挥使不过是个仁勇校尉——单单从这阶级上来说,这些班直侍卫已是高高在上了;他们又是正儿八经的羽林军,平时便是天武、捧日这些禁军上军,他们也未必放在眼里,哪里又看得上邺军中的这些人。便是宗泽自己,他们心里亦是不甚服气的。

张受等人自中州来南海,全是由海船水军护送,这十人全是北人,一路之上,难免会有人晕船呕吐或少见多怪之类。他们平素高高在上,闹了笑话的时候,自是难免被海船水军的将士嘲笑。这类小小的积怨,日积月累,端是不少。

而他们自到新邺后,整日与柔嘉打猎巡城,主仆情谊日浓,上下之间,往往熟不拘礼,众人也放肆惯了。宗泽早已摸透众人的性格,此时故意不加理会,依然自顾自的对柔嘉介绍着。旁边赵仲珙心里暗暗叫苦,暗怪宗泽多事,却不敢出言阻止,只是拼了命向宗泽打眼色,但宗泽亦只是佯装不知。

但张受等人见宗泽厚着脸皮不理会他们,却哪里肯善罢干休。

有人便在后面奚落道:“宗校尉说得来倒头头是道,可这治军之术,难道全是靠一张大嘴吹的么?”

马上便又有几人接道:“小陈贵,你瞧那边,那旗举得,哎哟,那到底是左转还是右转啊?”

“哎,小陈贵、杨小,你们知道什么?宗校尉可是南海名将呀。人家治军自有人家的方略,你们知道什么?咱们班直操练,讲究的是肃齐严整,进退有度,但在南海打仗,自又不同,不论旗号说进退左右,咱都得一些人进,一些人退,一些左,一些右,如此虚虚实实,才能叫敌人摸不着头脑,不战而败。”

“原来如此……”

“宗校尉果然高明,高明……”

众人只管在后面阴阳怪气的奚落着,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够宗泽与柔嘉听见。

宗泽却不管他们说什么,只管充耳不闻。赵仲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却也只是装聋作哑。但柔嘉哪里忍耐得住,早已低声喝道:“张受,他们胡说八道什么?”

张受心里正听得痛快呢,这里听见柔嘉喝斥,连忙喝止了众人,自己趋前几步,笑嘻嘻的说道:“县主,这些个家伙都被惯坏了,没半点规矩,回头好好罚罚他们。不过他们说的话却没错,就这些个赤老,啧啧……”

“你啧什么啧?”柔嘉没好气的骂道。

张受却依旧嬉皮笑脸着,瞥了一眼宗泽,笑道:“县主恕罪,县主过问,小的不敢不说实话。若要靠着这些人打仗,三佛齐果真打过时,俺们也只好拼了一条命,保着邺国公和县主,夺船逃到凌牙门,再请朝廷的援军相助为上……”

他话音刚落,便听到“啪”地一声,柔嘉早已转身,一鞭抽到他脑袋上,“这话也顽笑得?”

“县主,小人冤枉。”张受也不躲闪,结结实实受了这一鞭子,只收起笑容,望向宗泽,“宗校尉,你摸着自己良心说一句,俺可说的有没有道理?”

柔嘉眼见张受神色,顿时也愣住了,亦转身望向宗泽。

但宗泽却只是尴尬地笑了几声,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柔嘉又将目光转赵仲珙,赵仲珙慌忙将目光避开。

“看来真是冤枉你了。”柔嘉哼了一声,脸色已沉了下去。“这前营的指挥使叫什么?”

“叫郑裕。”赵仲供听到柔嘉的语气,心里面一格登,连忙低声说道:“他原是皇上赐给十九娘你的禁兵,在大宋时已是个守阙忠士。因他在西夏真刀真枪历过战阵,故宗将军破格提拔,叫他做了这一营的指挥使。”

“郑裕。”柔嘉念了念这名字,她离开汴京,赵煦赐给她十名班直侍卫与五十名禁军,除了十名班直侍卫一直留在她身边外,五十名禁军中,到新邺时,已有七人染疾而死,其余四十三名禁军,她只留了十人在身边听候差遣,另外三十三名禁军,全部被编入邺军。

她并不知道,皇帝赐给她的这五十名禁军,乃是隶属于宣武第一军的禁兵——柔嘉自是不会关心这些事情,但是宗泽却不能不视若珍宝,因此,这三十三名禁兵,全部都被他委以重任——虽然这些宣武一军的禁军,对海船水师出身的宗泽也并不是很看得起,亦不是很领他这份情。

郑裕。柔嘉弯了弯手中的鞭子,在心里又念叨了一次。一面寻思着,找个什么由头来收拾这家伙。突然,柔嘉一伸手,指着远处一株大树,问道:“那又是何人?”

宗泽与赵仲珙循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在前营操练的校场的旁边的一排大树下,一个男子正躺在一张藤椅上,悠闲的乘着凉。

赵仲珙的脸色越发难看起来。

“那是何人?”柔嘉又追问了一遍,语气越发不善。

“那……那是……”赵仲珙红着脸,嚅嚅道:“那是八郎。”

“八郎?仲儡?”柔嘉讶然道,“他在这里做甚?”

“他……他……”赵仲珙越发的尴尬。他求救般地望向宗泽,但宗泽却故意曲解了他的意思,在旁边从容说道:“他是前营副指挥使。”

“嗯?”柔嘉霍地转头,几乎不敢相信地望着宗泽。

但宗泽的目光中,没有半点的否认。

柔嘉立时便觉得脸颊热烫起来。羞愧、丢脸!她此时只觉得整个邺国公府的脸面,都被赵仲儡丢光了。

将士们都在训练,他们的副指挥使却在旁边躺在阴凉处乘着凉。

她站在那里,远远地望着赵仲儡,咬着牙问道:“郑裕指挥不动仲儡是不是?”

赵仲珙红着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宗泽却在旁边不急不徐地说道:“休说郑裕指挥不动,便是世子也指挥不动。实不相瞒,如今咱们邺军当中,末将差不动郑裕他们,郑裕他们也差不动诸位宗族亲贵……”

“为何?”柔嘉瞪大了眼睛,望着赵仲珙与宗泽。

宗泽默然不语,赵仲珙躲避着柔嘉的目光,迟疑半晌,终于吞吞吐吐回道:“都是……都是自家兄弟,凡事总以忍让为上,家和万事兴……”

但他话未说完,柔嘉早已转过身去,对她的班直侍卫喝道:“张受,请金鼓斧钺!小陈贵、杨小,你们去将郑裕、赵仲儡给我绑了。”

“是!”张受诸人轰然应了。

“大哥,你只管看着,我来当恶人。我可不想跑到凌牙门去求薛奕,咱邺国公府丢不起这人。今日且借你将台一用。”柔嘉一面对赵仲珙说着,一面已转身,大步朝将台走去。

宗泽连忙紧紧跟上,赵仲珙迟疑了一会,也赶紧迈开步子,追了上去。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

邺军校场外面,曹友闻听到校场内军法官大声的数数声,再伴随着清脆可闻的鞭笞声,还有赵仲儡鬼哭狼嚎般的惨叫声——这位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只怕一辈子也想不到自己会受这样的苦头。他心里头又是好笑,又是解气。但那个郑裕,倒是条汉子,这么一鞭一鞭的抽将下来,他硬是一声不哼。

不过,曹友闻此时对任何人都没什么同情心可言。虽然是为了讨好石越,但他在邺国投了太多的本钱,他可不想最终血本无归。若是邺国最后弄得国破人亡,不仅他曹友闻此前所有的投入打了水漂,而且只怕还要赔了夫人又折兵,日后回到大宋,石越那里他也无法交待。

好在如今的事态,终于又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他几乎已经嗅到了狼烟燃起的味道,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他只希望,他和宗泽演的这出戏不要白费。但愿柔嘉与火铳,能够帮助邺国度过这场劫难!

附录

“两朝国史·邺世家一”

邺康公宗汉者,濮安懿王少子而英宗幼弟也。绍圣元年,宗汉初封于邺。是为邺公。

邺康公元年春闰二月,宗汉率部众就封,建新邺,立宗庙、社稷。

六月,宗泽、曹友闻以宗汉及诸子仁弱,谋以柔嘉县主掌军政事,语在《宗泽传》。

七月,镇海侯赵惟礼兴乱,兴兵攻邺。

先是,薛奕大破三佛齐,分其地为三。朝廷以春秋之义,存亡国、续绝嗣,遂以三佛齐旧都赐其王太子,赐名赵惟礼,封镇海侯,以示四海恩信。事在《薛奕传》。

赵惟礼以三佛齐旧南海大国,自兵败后,部族不附,属国不朝,国势大孱,乃阴思复仇之计。三佛齐旧为西天注辇国藩属,至朝廷经略南海,又臣于朝廷,实欲借朝廷之力以抗注辇。至是,赵惟礼阴遣使修臣礼,请兵于注辇。又暗遣使遍说南海诸国,欲使各国偕力攻宋。阇婆国本三佛齐世仇,闻其谋,乃遣使告于薛奕。

时凌牙门监察御史陈克庄与薛奕有隙,克庄欲守,为持重计,薛奕思战,议论难决,遂各行其是。薛奕困于兵少,乃先使宗泽、曹友闻以火铳助邺,故邺军器械之利,甲于南海。

七月戊辰,三佛齐大将陀旁亚里率精兵一万,战船二百余艘,战象五百头,水陆并进,遂围新邺。赖有土人暗告柔嘉,邺军得早为之备。宗泽以新邺城中河道密布、城墙未成、水门残破,邺军以未练之兵、残破之众、不守之城,难以力敌,乃以部众聚于内城,以内城四周之寺庙、民居布阵而守。又遣水师突围,往凌牙门求援。

己巳,邺国水师全军覆没。

陀旁亚里进新邺,与邺军战。宗泽左右调度,宗汉及诸子、柔嘉皆亲临阵前,鼓舞士气。陀旁亚里力攻三日不克,三佛齐素无攻城利器,乃驱象兵攻之,宗泽以盾牌居前,火铳手居后应之。战象驱前至五十步,矢石如蝗,宗泽令邺军亦以弓弩射之,而火铳手装药不发。陀旁亚里素知官军有火器之利,至是,以邺军无霹雳投弹,大喜,乃令战象冲陷,邺军忽火铳齐发,铳声大作,战象最惧火器,闻声而溃,三佛齐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算。

三佛齐素轻邺国,陀旁亚里久攻不下,反损兵折将,恐赵惟礼降罪;又恐薛奕援军至,腹背受敌,遂聚众将,议用火攻,焚新邺。然新邺城中,遍布寺庙,其国中多信众,皆谓以火焚城,恐殃及寺庙,终不许。

陀旁亚里不得已,乃驱城中蕃人为苦役,造土山。又以粮少,纵兵掠城中。三佛齐军纪律大坏,城中蕃部,人心思叛。

八月庚戌,围解。

陀旁亚里围新邺月余,邺军死伤上千,内城几度欲破,幸赖城中粮草、箭矢火药充裕,宗泽御敌得当,方得全。邺军本娇弱之兵,历此役后,张受、郑裕、陈贵辈,皆应时而起,成一时名将。

陀旁亚里亦三佛齐悍将,其围攻新邺月余,至八月己酉,其攻城方急,新邺几破,然惟礼使者一日三至,趣其撤兵,故陀氏不得竟全功,而新邺得幸存也。

先是,惟礼谍知邺军孱弱,薛奕兵少,乃欲以精兵先下新邺,树威诸国。待注辇国援军至,再夹击周国,一举兼并二国后,挟大胜之余威,急攻凌牙门,以图霸南海。而陀旁亚里久攻新邺不下,八月丁亥,注辇国水师先锋三百余战船已至监篦。惟礼乃悉起国中精锐,得两万余众,战船四百余艘,自为将,攻周。是月,注辇水师降监篦国,破西郡,与惟礼合兵,困周国公若讷于南邑。

若讷乃亲冒矢石,率众捍敌。周国水师皆为水贼招安,颇知地形,竟借地利突围至凌牙门。陀旁亚里七月戊辰围新邺,薛奕至十日后,方谍知此事。其欲兴兵救邺,又惧未至邺而邺已破,且又不知注辇水师何在,踌躇难定。至是,薛奕方知南邑犹存,遂弃邺而救周。

若讷坚守南邑残破之城十五日,城中矢尽,无药少医,伤者多死,尸骨狼藉。薛奕乃率援军大至,大破注辇国水师于海上,南邑之围遂解。

惟礼与注辇残师退守詹卑,惧薛奕引兵攻詹卑,乃趣陀氏撤兵。而薛奕亦以兵少,自引兵回凌牙门。

十月,陀旁亚里再围新邺。

先是,九月,注辇国水师大至,战船千余艘,战象上万头。南海震动,监篦、蓝无里诸国,望风而降。若讷弃守南邑,率众至凌牙门与薛奕合兵。薛奕率军与注辇水师三战不利,注辇水师乃强攻凌牙门,惟礼又遣陀氏率部,再攻新邺。

邺自八月围解,柔嘉、宗泽、曹友闻得专信任,军国之事,皆决于柔嘉。遂用宗泽之策,善抚蕃汉部众,罢六承勾事,赐城中蕃部口粮,又遣医者、僧侣巡视城中,医治伤病,赐给草药。城中蕃部,咸德柔嘉。又用曹友闻之谋,急造火铳、囤积战守之具,募武伴当为佣兵,以补兵力之不足。邺国国势大振。

至是,三佛齐军再至,激战旬月,而新邺终不可下。

十一月,新邺围解。

注辇水师与惟礼攻凌牙门,七度登岛,皆被击退,监察御史陈克庄战死。事在《薛奕传》。十一月,东北信风起有月余,惟礼惧朝廷援军至,乃召陀旁亚里相助,急攻凌牙门。

宗泽以胜负未定,而陀氏退兵,乃与郑裕、陈贵引兵蹑其后,为陀旁亚里所察,乃从容引军还。

是月,柔嘉暗遣张受,自军中募死士五十,以城中蕃人为乡导,阴潜入詹卑,四处纵火。詹卑城中空虚,惟礼以官军天降,恐进退无据,乃急引兵还。注辇水师又掳获一海船,知广州虎翼军大举南下,亦引兵还,屯于哥罗富沙城[189]。

初,朝廷得薛奕奏状,太皇太后以宗汉英宗幼弟,屡趣两府以备万一。司马光以国家虚弱,不欲大兴兵,乃用范纯仁之谋,令广州虎翼军十一月南下,听薛奕调遣,以备非常。又用石越之策,升凌牙门城为凌州,隶广南东路,以文焕权知军州事。又解送工匠三百及火炮图纸与火药配方至凌州,置凌州军器院,许便宜兴造。文焕未至凌州,已牒交趾、占城及勃泥三侯,令其出兵相助,至是,联军披甲近三万,战船六百余艘,大集于凌州。

十二月,周国公若讷遣使至新邺,与邺盟,约为婚姻。

薛奕亲率战船三十,送若讷还南邑。南邑兵焚之后,十室九空。周国所蓄之珍货财宝,散乱无存,而柴氏老弱妇孺,又自广州至,若讷穷途末路,乃乞文焕、薛奕暂留老弱于凌州,文、薛以若讷前朝之后,恐朝廷嫌隙,不许。或说若讷求助于邺,乃遣使至邺,柔嘉允之。两国遂结盟。

是月,薛奕与注辇水师战于海上凡四次,互有胜败。注辇水师亦颇有大船,善用风向,其士卒皆精于水性,悍不畏死,每战,若据上风,则以快船冲前,无惧矢石,俟两船相接,则以士卒跳上敌船,夺船死战,或于敌船上纵火,不惜同死。若居下风,则每每远遁。或谓其国军法严苛,故士卒不敢惜死。

甲辰,柔嘉出猎,道遇三佛齐将皮袜,生擒之。

二年春正月,邺与阇婆国约为婚姻。

周上卿、国相柴远至新邺借粮五千石,允之。

柴远自有传。其本若讷远宗,亦周世宗之后,往来宋、辽、夏三国及高丽、日本、南海间,身家钜万。或谓其至辽朝,乃为北枢密使萧佑丹座上宾。闻朝廷兴封建之议,柴远乃变卖家产,得数百万缗,尽购战船、兵器、战马,又自辽国私购阻卜、室韦、女直奴三千余人,举族南下,奔若讷。若讷得此臂助,国势复振,乃拜远为上卿、国相。

南邑久困于注辇、三佛齐之间,旦夕不得卸甲,既不得耕作,诸部落复亦不纳赋税,人众虽多,却无十日之粮。柴远乃至新邺,申盟好之谊,请借粮于邺。

柔嘉问之于宗泽、曹友闻。曹友闻以邺周唇亡齿寒,周亡,三佛齐则可全力攻邺,因许之。

庚午,仲珙自凌州还,言注辇国使者于乙丑至凌州请和。

先是,朝廷置凌州军器院,试造火炮两门。仲珙以为与文焕有旧,乃自请说之,欲得一门。至凌州,乃知注辇国以十万之众,劳师远征,既不能胜,则惟礼虽倾举国之力资之,亦不免困于粮草补给,其大将乃欲求自全之策,遂遣使议和,请朝廷赦惟礼之罪,以三佛齐王归国,令金洲各国两属之,既为宋臣,亦为注辇之臣。

文焕、薛奕以注辇国劳师远来,若纵其归巢,则日后难制。若欲一举歼灭,则力有不及。乃谋缓兵之计,欲令其众进退不能,坐困穷途。乃设骄辞辱其使,文焕又以榜文送诸国,讥注辇“萤虫之光,遂敢与日月争辉”云云,笑其不日必将引兵还国,殆笑天下。意欲激怒之,令其攻周,文焕以注辇虽众,而周旬月不可下,乃以周为饵诱之,待东北信风息,则其欲归国而不得矣。

柴远闻之,言注辇必兴兵破周、邺二国以泄愤,乃星夜归国。

二月,三佛齐将伽罗引兵至新邺城外五十里,旌旗密布。宗汉大恐,问策于诸将,宗泽以为疑兵,乃遣郑裕、士更率部击之,遂大败伽罗。士更,宗汉次孙也。

是月,注辇、三佛齐合兵攻南邑,柴远乃请若讷弃南邑城,以若讷率部众居海船中,以熟知水道之水贼操舟,不与辇、佛水师交战,善用地利,避其主力,袭其虚弱,一战成功,便即远窜。又以三千私奴为北奴军,皆擅骑射,利劲矢,能坚忍耐苦,柴远遂自领之,每与辇、佛战,来去无踪,西至监篦,东至詹卑城,所过剽掠,人畜无遗。注辇、三佛齐求战不得,反坐受其困。若讷又牒定海诸城城主,令其率众袭扰三佛齐腹地,劫掠落单船只。

己亥,柔嘉、宗泽乘詹卑空虚,率众破詹卑城。柔嘉下令纵兵劫掠,纵火焚城而回。

注辇诸将以久战不利,东北信风将息,师老于外,恐有覆没之忧,乃谋挟惟礼归国。惟礼阴察之,大惧,乃率水师奔金洲南岸。金洲有大山东西纵贯,天险难逾,南岸岛屿密布,故惟礼乃率师匿于斯。

三月,置水师、造火炮。

是月,注辇诸将率军西归。文焕、薛奕率军追之,宋辇水师战于细兰海,薛奕以火炮两门置座舰甲板,号“无敌战船”,发十余弹,中注辇战船一只。又发以猛火油、霹雳投弹诸火器,焚注辇战船数十。两军激战竟日,至日暮,暴雨,文、薛乃引兵还。此役,夺注辇战船三十余艘,击沉数倍于此,而虎翼军亦损战船四十余艘,千余将士殉国。而邺、周之厄亦解。

柔嘉闻周国复营南邑、西郡,柴远置火器、海船监,凡于火器、海船造作有一技之长者,不惜高官厚禄,务要延致。乃建言,邺国偏居一岛,无火器、海船,无以立国。宗汉遂令柔嘉置办水师、营造火炮、火铳。

四月,惟礼遣使至新邺,乞代上奏状,陈情谢罪。

五月,周国公柴若讷至新邺,迎老弱归国。柔嘉遣使据彭加山,设彭加监,令岛上居民,纳锡、胡椒以抵赋税。又遣使至各蕃部,令自詹卑以东至海,诸部族皆为邺国臣民,并定各部赋税。

是月,柴远破哥罗富沙,置来远郡。又遣兵破监篦,置临海郡。蓝无里国大惧,称臣于周。

十月,宗汉疾作,薨。遗表请以长子仲珙继邺国公之位。柔嘉乃率部至柔嘉县,开府设官,训练水师。

初,柔嘉离京,帝以手指地图,划金洲最东之一隅为柔嘉县,以赐柔嘉。至是,邺人乃称柔嘉县为“东都”,军国之政,皆白东都乃得行,仲珙拱手而已。

是月,朝廷诏至金洲,赦赵惟礼之罪,仍许其为镇海侯,以詹卑方圆三百里地为其封地,奉三佛齐之祀。其余之地,悉归邺、周两国。

新宋III·燕云4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