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四百五十七章 匈奴斩使!

末世灾变:我的熟练度面板 朝顶 3545 2024-04-16 10:47:06

“金科状元在京中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受到匈奴间谍引诱策反,且在大街上遭受袭击,我想全天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着此事。”

皇宫房间里,建明皇帝目光炯炯有神的看着李明:“如今匈奴所行之事,实乃不可饶恕之罪,只需站出来广传天下,必然激起天下民愤,彼时天下民心沸腾之时,就是对匈奴出征之日!”

李明闻言挑了挑眉毛,目光看了看建明皇帝,起身一拜:“臣李明,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好!”

建明皇帝眼中闪过一抹满意之色,随后微眯着眼睛看着李明郑重开口:“你之军队初创,战争之初必然是残酷的局面,且在京城附近潜修一月,大战开启一月之后,再赶去边境支援。”

“这里有一份匈奴全境地图,上面有我全部的进攻路线和意图,拿回去后好生记忆,待得出征之后按照路线行军,开战!”

建明皇帝眼神之中闪过一抹果决之色,说完之后又拍了拍李明的肩膀:“至于将匈奴战我使者之事,就且交给你了!”

“陛下且宽心,两国大战如此之重要的事情,李明不过写些文章,算不得什么。”

李明重色的拱手抱拳,心中对建明皇帝这么急着来叫自己也有了答案,随后郑重开口:“还请陛下借纸笔一用,择日不如撞日,今日我且在陛下书房之中,写下一篇讨匈奴檄文来!”

“哈哈哈,好好好,今日你我君臣且来演一出好戏。”

建明皇帝哈哈大笑,随后果断取来纸笔,将其交给了李明手中。

李明也不客气,直接拿起笔,对着纸张就写了起来。

【西域匈奴,不尊教化,不懂礼仪,不知尊卑者也,我大乾虽疆土浩瀚,然边境之中亦有百姓居住……】

【……无耻匈奴,先派间谍威逼利诱于我,见之不成,又让刺客于这京城之中当街杀我,此实乃目无王法,嚣张至极,然此事终究是私人之小事,为了国之大事,暂且忍之又何妨?】

【然,匈奴之贼全然不念我等胸怀大度,其小人也,只记人之威,不念人之德,此番陛下召见之后方知,我大乾派往匈奴询问其往我国派遣刺客于间谍事宜的行为是何原因的使者,竟然被匈奴所杀,此实天理难容!】

【一人之仇怨事小,性命存亡不过一人矣,可国家之威严不可轻动,此乃万亿人生存之基石也……】

【如此挑衅,若不给予其正面回应,乃真当我大乾无带把男儿也?】

【……如今我大乾国富民强,各军将士激愤难挡,实该讨之,伐之,让其知我大乾之威!】

“……”

书房之中,李明和建明皇帝密谈论了仅仅一个小时就面带愤怒的夺门而出,待出得皇城,带着师傅,师叔,师伯,紫东来来到青楼之地时,忽然仰天大喊:“区区匈奴竟敢杀我大乾使者,实乃不知天恩,鬣狗也!”

李明身为金科状元,又是这么迅速的加封侯爷身份,在这京城之中还是十分有名的,他这一吼瞬间吸引了许多青楼上玩耍之人注意,听到了声音之后,许多人惊疑不定,但是不等他们反应,李明却面带气愤地回府而去,引得众人不解之余纷纷又情不自禁的开始议论纷纷分。

毕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此乃自古相传的规矩,李明口中的匈奴斩杀我国使者的消息,实在是太劲爆了一些。

只是还没听李明说清楚,他人就走了,让许多人心中一时好像猫爪一样难受。

好在,没让他们等多久,仅仅几天之后,一张张告示榜文随之迅猛的贴出,最好的青楼之上,一篇金科状元,军机候李明的檄文随之广为流传!

是的,在青楼传播!

蓝星后世有网络的情况喜爱,如果某个人做的某件事,能够踩中某个敏感点,很可能就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而这个人也可能因此“一夜暴红”。但是古代没有网络。不但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通讯很不发达。不但通讯不发达,交通也不发达。很多人,就是出个县城都很困难。或许一辈子,他都没有出过县城一次。

一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就是去县城走了一次,这件事都会一直成为他津津乐道的话题,让他回味一生。可是,古代虽然很封闭,但是还是有不少所谓的“网红”,他会迅速地就天下有名。比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的话,就说明了,在古代确实有非常多的人,他们的名气能够迅速地传遍天下。

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当下网络发达,但是现代人想出名,费尽心机都办不到,而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却很容易就出名了。那么,古人究竟是依靠哪些手段出名的呢?

(古代官方布告)其一,官方的布告。“布告”是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就是把内容写在一块布上,然后四处张贴。这种情况,在古代极为普遍。而这种方式,也很容易让老百姓采信。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官微”。很多生活在偏僻地方的老百姓,大约也就是通过这些布告,获知朝廷的信息。官方发布的布告中,可能是一些高中状元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通缉犯,或者是一些罪大恶极要处决的人。这种方式,在近现代还依然存在。某个人要被处决的时候,都会把他的事迹写在布告上,在他的名字上画一个大红叉。

(苏东坡雕像)其二,知识分子的讲述。古代读书人不是很多。一般的老百姓,对读书人的话,都会很相信。而读书人,实际上就相当于是那时候的媒体记者,他们就担负着传播信息的作用。比如苏东坡当时写诗很出名,而且他的诗名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那时候,只要他写了一首诗,立刻天下人就知道了。比如他在岭南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有他写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样的诗句,立刻就被读书人到处传抄,以至于京城的章惇也知道了。章惇当时心里就想,到了岭南这样的瘴疠地了,你竟然还过得这样逍遥快活,那怎么行!于是,章惇把苏东坡往更加遥远的海南贬谪而去。除了这样的诗文,被知识分子到处传抄以外,一些让一般知识分子兴奋和羡慕的事情,比如某个读书人高中进士,肯定会在知识分子中疯狂传播。前面我们说到的“一举成名天下知”,显然就是羡慕嫉妒的读书人推波助澜的结果。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其三,娱乐场所的传唱。古代最正宗的文学是诗歌。但实际上,诗歌首先是从音乐中来的,中间一段时间脱离了音乐,但最后还是归到音乐之中。《诗经》中的诗歌,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歌词。后来在唐朝的时候,诗歌独立出来,写诗成为读书人最重要表达方式。但是,到了宋代的时候,词出现。元代的时候,曲出现。这样,诗歌又回到了音乐。实际上,回到音乐,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只是诗歌,可能只是在有限的知识分子之间交流,很难走进普通老百姓中。普通老百姓很难知道这个诗人。白居易倡导过“新乐府运动”,实际上就是要让诗歌进入普通老百姓中,当然也是为了让诗人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有名。但毕竟成效不是很大。而诗歌与音乐结合,通过古代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传唱,因此,诗歌传唱的就更广,诗人的名声就更大。

(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其四,茶余饭后的演绎。古代的人,要想更出名,其事迹,必须要成为演义传说,才能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人物为什么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三国人物进入了演义故事之中,这种故事在茶余饭后被多方讲述,各种演绎,因而他们才非常出名。也许在这种演绎中,很多人物,已经与历史上本来的面目不一样。比如杨家将的故事,后世的讲述,早就偏离了最初的情形。但是,正是这种变形,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得更广,杨家将才更出名。如果是讲真三国,讲真杨家将,估计可能他们的故事,早就没人听了。他们的知名度,也没有那么大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由于古代通讯不发达,“媒体人”不多。因此,不可能让很多人出名。但是一旦某个人出名了,其传播范围,也是远远高过当下人的。

先秦时期,甚至有人说从夏朝就开始有一种叫“遒人”的官员。这种官员通常的解释是古代帝王派到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的官儿。可他们还有一个使命,就是宣扬“教化”,而这教化中,就包括了最新的政令、精神以及新闻等。

木铎是一种古代的响器,相当于一种手摇铃。铎分金铎和木铎。金铎是战场上用的,可以代替击鼓,而木铎则用于文事。《左传》中曾引《尚书》中的记载,说每年到初春的时候,遒人就会摇着木铎沿着路而来,他会告诉人们最新的政令和新闻。

遒人和木铎,可算是传媒行业最早的雏形了。

布告和露布

秦汉之时就已经有了“布告”。而且布告主要有种形式。一种信函、公文的方式,比如《史记》中记载:“吕氏所立三王……事已布告诸侯……”另一种则是我们熟知地张贴榜文。古代城市都有专门贴布告的“布告处”,什么新政策、新事情、悬赏捉拿等等都在那看。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户外媒体。

露布其实也是一种布告,最晚在汉朝就有了。它是把事件和政令写在布帛做的小旗子上,比如军事捷报、大赦天下等等,由兵士骑马一边跑一边高举露布,有时还一边大声嚷嚷。

这应该是最早的多媒体,至少也是最早的“车身广告”了。

邸报、小报和小本

邸报最早出现在何时还无定论,但很多人认为西汉时期就有了。西汉时候是郡县制,各郡在首都都有办事处,这些办事处被称为“邸”。这些邸中都有常驻官员,他们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将朝廷的决策、动态以及对本郡县的指示等,写在布帛、竹片上,传递给自己的郡县。这就是最早的邸报。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邸报也渐渐改为纸张印刷,其内容比原先要增加了许多。而唐时的邸报被认为是我国报纸的开端。从北宋开始,在民间还出现了“小报”,到南宋就颇为普遍。这种“小报”多是由民间制作,内容多是议论时局和政事。

“小本”是元朝时候流行的,印刷精美,也是民间刻印的。主要传播的还是以朝廷消息为主,但增加了很多学术的、科技的包括经济类的内容。小本可以看作是小报的一种延续。

其他还有如刻在木牌上的牌报,印制在旗子上的旗报等,都是以前“露布”的延续。供人骑在马上,一路走一路宣传。而“揭帖”则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宣传单,一印就是一大堆,供人在市集、大路等地的人群中大量散发宣传。

这些都是方式,而对于一个知识份子来说,青楼无疑是消息传播最快最省事的地点。

原因很简单,正所谓才子风流,风流才子,青楼这种寻花问柳之地,正是各个读书人喜爱汇聚之地,在这里有什么消息传遍开来,这些读书人就会第一时间知道。

只有读书人知道了,回去之后才能更快的散播给各地的百姓,进而让这样的消息广为流传。

匈奴斩使的事情无疑足够劲爆,再加上又是李明这个金科状元这么吸引目光的人物主动带动,消息瞬间火爆了。

青楼带动的读书人主动传播,外加官方布告,消息飞快的传遍了天下,引得全天下群雄震怒。

在此之际,朝廷发布讨匈奴檄文,对匈奴正式动兵!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