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济上了不少剧,从短剧《战神返乡》开始,不管他写了什么,总有专家同行对他指指点点。
到上一部《杀机毕露》为止,尽管他已经是电视剧圈的头部编剧,林济依然能收到不少质疑。
剧情挑不出毛病,就从价值观上挑,比如第一个案子,凶手施嘉炀是警探,观众们觉得“警探=凶手”这个设定很独特,但在专家口中,这是破坏警探形象,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林济:“……”
都是他的罪过。
别说废话了,他背就是了。
因而,对《逃生游戏》的批判属于虽迟但到,林济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不过这次批判《逃生游戏》倒不是《剧作家》那群主编编委们,而是文艺片导演费一苇。
对方在文艺片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擅长驾驭镜头,但遗憾的是,对方的作品也有文艺片的通病——叫好不叫座。
简单来说,就是没人看。
因为叫好不叫座这种说法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观影群体的,不然想叫好都叫不了,而费一苇电影的观众却少得可怜,如果说《逃生游戏》主打血腥暴力的话,费一苇的作品主打的就是时尚前卫。
总结:用观众看不懂的镜头语言讲述观众看不懂的故事。
“emmm……他是不是看《逃生游戏》票房太眼红了?”
“《逃生游戏》6000万投资到现在挣了15亿,这位大佬据我所知没拍过6000万成本的电影,他倒是用600万成本拍出过60万票房。”
“啊这……也算是一种天赋吧?”
“关键在于,《逃生游戏》没给未成年人进电影院啊,人家预告片里就带了血腥镜头,提出这个毛病是不是有病?”
“……林济没说这是部科普教育片吧?”
林济的回应相当直接,费一苇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他却只有一个字:【哦。】
“小林累了。”
“笑死,林济这是连架都懒得吵了吗?”
“济啊,你的战斗力呢?”
“这也不怪我们济,要我们济怎么回应?都没有青少年观众了,还得背上影响青少年价值观这口锅,我们济冤哪。”
“??才发现《逃生游戏》不是全年龄段电影,这个成绩真的很牛了。”
“我去,牛!!”
费一苇显然对林济的回应不太满意,隔天又写了第二篇批判文,这次不指着青少年价值观说事了,开始强调《逃生游戏》缺少艺术内涵。
林济:“……”
如果杀人艺术属于艺术的一种的话,那么《逃生游戏》应该勉强算有。
……
费一苇的批判并未影响《逃生游戏》票房突飞猛进,甚至因为他和林济的名字在热搜上挂了一整天,《逃生游戏》的关注度更高了。
电影上映半个月,票房成绩直逼20亿,在整个4月上映的新片中,《逃生游戏》的上升势头和续航能力均排名第一。
甚至不知不觉中,它成为了非春节档上映影片中的票房第一。
专业人士分析近几个月的新片时,几部投资过亿的票房大片在上映前皆备受期待,被认为可以打破当月纪录,可以带动某个冷门档期的票房。
但谁都没有预料到,完成这项任务的电影居然是《逃生游戏》。
几位票房大V给出了真实数据——《逃生游戏》上映后,票房大盘确实被带动了。
《逃生游戏》的火爆让更多观众选择电影作为自身这一阶段娱乐的方式。
出现一部爆片的话,只要其他电影的质量能扛住,它们也能从中获益。
业内对于《逃生游戏》的讨论逐渐从票房集中到了对剧情的分析。
“《逃生游戏》票房之所以大爆,剧情因素占了80%,观众已经厌倦了那种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电影,也厌恶了特效至上剧情单薄的电影,《逃生游戏》的新奇之处在于,它设置了对观众而言全然陌生的关卡,制造出的视觉效果也是最纯粹的——在一瞬间令人肾上腺素极限飙升。”
“费一苇导演批评《逃生游戏》,认为这部电影过于直白,缺乏艺术深度,但我认为,电影工作者们不妨先思考一下,观众究竟想看什么样的电影?”
“或许从最开始,观众们并未期待从一部电影中看到深度,只要讲一个透彻明白的故事就行。”
“电影人的目光应当聚焦自己的作品,关注观众,学习其他作品的长处,而不是紧盯其他作品的劣势。”
对于电影圈而言,《逃生游戏》是一个全新的题材,虽说它和恐怖片、悬疑片以及动作片有相似之处,但它提取了这些题材的特色用于己身,反而让观众体会到了新奇。
林济粉丝的关注点则在于——林济到底靠这部电影赚到了多少钱?
到5月份时,《逃生游戏》的票房已经达到了30亿,和6000多万的成本比起来,这样的成绩足以令整个电影圈震撼。
甚至可以说,林济是电视剧圈转电影圈最为成功的范例。
“如果我是小林的话,我现在就退休。”
“小林根本不会退休好吗?他要是想退休,写完《后宫》就能退了,《后宫》好歹是现象级大爆剧。”
“好眼馋小钱钱,但我又心甘情愿给小林送票房,笑死,我给周围所有能安利的人安利了《逃生游戏》,现在大家都是林粉了。”
“费一苇说《逃生游戏》没内涵,可小林是能拍有内涵的剧的,《代号11》和《淬火》可是太有内涵了,但人家就装看不到,成天盯着《战神返乡》和《逃生游戏》薅。”
林济和田尧、闻庆最近都变得格外忙碌。
《逃生游戏》上映已经有一个多月,路演和宣传都已经接近尾声,包括院线提供给电影的资源也削减了大半——虽说《逃生游戏》目前的成绩依然很稳定,但老片毕竟要给新片让路。
几人总算不用为票房发愁,但遗憾的是,他们想象中的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舒适生活并没有发生。
电影圈是个相当势利的地方,早在筹备《逃生游戏》期间几人就深刻意识到了,然而,《逃生游戏》大爆带来的影响还是大大出乎几人意料——
电影公司的邀约几乎能把几人淹没,年中到年末的各大电影活动几乎排着队给几人发邀请,《逃生游戏》上映之前,田尧和闻庆需要想尽办法挤进某些场合拉关系,但现在,直接有电影公司以亿为单位邀请几人合作。
电影公司只要求还是他们三人合作的阵容,“能有《逃生游戏》一半的成绩就行。”
林济几人:“……”
别发癫。
客观来说,虽然《逃生游戏》爆了,但他们依然没有摸清电影圈的规律,就算下一次几人再合作,也未必能再复制《逃生游戏》的路线。
主要是电影圈太眼馋《逃生游戏》的票房了。
圈里的大投资影片通常是几家电影公司一起合作,请大导,请名演员,导演和演员的酬劳就是相当大一笔开支,拍出来的电影能爆倒也罢了,扑了的话,亏损也是以亿计的。
《逃生游戏》的利润却基本被林济三人分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加上这片子回报比高得惊人,随便哪家公司独占《逃生游戏》的利润,年底财报绝对好看几倍不止。
电影公司行事一向简单粗暴,谁红找谁,给钱给钱给钱。
不过田尧和闻庆都打算先缓一阵,电影项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开的,何况……《逃生游戏》赚得实在太多了。
不说林济这个拿大头的,他俩的存款也翻了好几倍,花到退休完全没问题。
林济赚得多是业内外皆知的,所以他这边除了电影公司的邀约外,还有拉他入伙投资的邀约,更有人信誓旦旦称,自己写了一个无敌好的剧本,只要能拍出来,绝对能战胜《逃生游戏》,《逃生游戏》只是垃圾剧本罢了。
林济:“……”
这人拉投资之前能不能先做做功课,知不知道他就是《逃生游戏》的编剧?
电影公司那边态度热情,各大卫视也在旁敲侧击,询问林济的档期。
“林编啊,电影虽好,别忘了电视剧才是你的大本营。”
“他们那边人……都不太行,不像我们拍电视剧的,淳朴,实在,忠厚。”
“我们卫视正计划拍一个类似《逃生游戏》的剧集呢,林编,我们真是太有默契了。”
华泰那边找了林济好几回,林济却一直没有给出确定的时间,他只能对着下属叹气:“现在用金钱攻势也难了。”
本以为林济就是去电影圈试个水,可事实证明,不管在什么圈子里,有才华的人都不会被埋没,《逃生游戏》不止是小爆而已,就算是华泰这样的老江湖,依然会感慨于《逃生游戏》的超高性价比。
华泰估摸着,林济既然扎进了电影圈,恐怕就不愿意回电视剧圈了。
他们这些拍电视的偶尔都会自嘲,说自己是技术工种,那群拍电影的是艺术家。
青蓝卫视给编剧的薪酬在业内数一数二,林济拿到的就是编剧的最高价,但和《逃生游戏》的利润比起来……林济目前写的所有剧本加起来的收入似乎都不太够。
虽然林济能拿到额外的分成,但拍十部剧和一部电影的利润一样,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不过在华泰最后一次联络林济时,林济却给出了肯定的回复:“下一部我还是计划写电视剧。”
“和我们合作?”
“……不一定。”
华泰:“林编,不觉得我们上次合作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吗?”
林济:“……不觉得。”
华泰:“……”
作为青蓝卫视的总监,华泰有些好面子,很多话不太好讲,但事实是,青蓝卫视最近几年最拿得出手的剧依然是《后宫》和《静梧传》,并没有其他的好作品产出。
提起这两部剧,华泰依旧抬头挺胸充满自信,但再不和林济合作一把的话,他总有种预感——十年后,青蓝卫视最值得一提的恐怕还是《后宫》和《静梧传》。
两部剧播的时候,华泰觉得这俩能让青蓝卫视吹十年,但能吹十年不代表十年只能吹这俩。
对于一家一线卫视而言,这不免有些尴尬了。
华泰清楚,对林济下功夫的必然不止他一个,楚天舟力纯这两人平时不声不响,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但说不准就在什么时候给他下个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