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对美食推介会上摆摊的年轻摊主蒲小花来说,这一年的8月30日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8月30日。
她是运夏市一名普通大学生,来自依海而生的少数民族南屿族。她的族人主要生活在华国南方沿海的几个村落,世代以渔业为生。
从小跟随家人在海边生活,甚至在海船蓬屋上过夜,是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求学后的小花回忆中最温馨的场面。
清晨的渔船声,和满载而归时父母满身的鱼腥味,都让小花倍感亲切。
从小,她就和兄弟姐妹、邻居一起,帮大人把捕捞上来的海藻晒干,和米粉混合成海藻饼,或者将鱼肉腌制发酵,慢慢风干;亦或者一边在堂屋里写作业,一边嗅到用新鲜椰浆蒸煮的糯米饭,期待着晚餐时大块朵颐。
这些食品是她人生最初十数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被海风拥抱着长大,小花也成了父母的骄傲,她是他们小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双一流的大学生。为此,她还获得了当地政府一笔颇为丰厚的奖金,哪怕她家并不穷。
然而,自从来到运夏市上大学,她逐渐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巨大鸿沟。
同样都是华国人,小花感到引以为傲的家乡味道却在这座省会城市里显得格格不入。第一年上学,父母给她带了一大包晒干的海藻和腌制好的鱼冻酱。
她满心欢喜,想带给室友分享,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反应。
有的室友尝了一口后,便一言不发,足足灌下了两升白开水;有人顾着小花的面子,有些尴尬地说:“特别是挺特别的,不过我平时吃的比较清淡,这个不太合我口味,还是谢谢你分享哦。”
即使是在室友中接受程度较高的椰浆糯米饭,也被不少人嫌弃太甜太腻。
在同学之间推广失败后,小花的信心渐渐消退。尽管她觉得这些食物是自己离家千里后最想念的家乡风味,是世间无上的美味,但她知道,它们难以被这些生活习惯和自己大相径庭的同学们接受。
她的人间美味,是别人的黑暗料理。
她甚至开始小心翼翼起来,有些自卑,避免在其他人面前谈起自己族里的传统饮食——和大一刚入学时那个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家乡美食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花判若两人。
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忽然听说在蓝天会展中心要举办一场民族特色美食推介会,小花思虑良久,还是报了名。
也许,在这个推介会上的食客都是尝过世界美食的“老饕”,会更加包容不同民族和生活习惯带来的的多样性?
获得参展资格后,小花叫上了同在运夏市的一名老乡。老乡比小花大几岁,她第一年来运夏市时,老乡正好从服装学院毕业,如今在秋林湖轻工厂工作。
两人布置着属于他们的摊位,尤其是满怀期待的小花,将每样食品摆得整整齐齐。
小花仔细摆放海藻米饼,让墨绿色的表面在灯光的作用下显得更加诱人;老乡把发酵的鱼冻切成小块,装在精致的白色小碟子里,晶莹剔透的,很好看,还散发着他们从小就熟悉的腥香。
推介会开始后不久,一个带孩子的妇人凑近,瞧了瞧他们摊上的东西,嗅了嗅鼻子,嫌弃地抱怨道:“怎么这么腥?”
她挑起一块海藻饼,刚放入口中便皱起眉头,匆匆咽下后只丢下一句“这什么味儿啊”便快步走开。
一对年轻情侣尝试了老乡最喜欢的发酵鱼冻。刚咬了一口,男生便小声嘟囔:“跟果冻放发霉了似的。”
女生艰难地咽下,又用纸巾包下剩下还没吃的部分,还算礼貌地冲两位摊主点点头,转向了隔壁的烤肉摊,纸巾包住的鱼冻也在不久之后落入了垃圾桶。
推介会上的人流渐渐增多,但大部分人对他们的“海风小摊”敬而远之,偶尔有人尝试,反应大多也只是皱眉、摇头。
甚至有孩子吃了一口之后直接吐了出来。
半个小时过去,他们摊位上的试吃品几乎没有减少,只有两个人下了订单。
其中一个喜欢海鲜,买了两块海藻米饼想回家试试;另一个直言,他对这些腥味十足的食物不感兴趣,但他未婚妻的母亲是南屿族人,买点她的家乡食品,或许可以讨好一下未来丈母娘。
小花心中一阵失落,没想到,到了美食推介会上,他们南屿族的特色食品依然如此不受欢迎。
唯一让她感到些许安慰的是,周边还有几个摊位同样门可罗雀。看来,不完全是他们家乡美食的问题,而是大城市的人的确难以接受某些特殊风味吧。
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路过了他们的摊位。此时的小花已经有些意兴阑珊,随便瞟了一眼工作人员的工作牌:他姓林,是会场的一名导购,看起来比她还要年轻,也许是来兼//职赚零花钱的大学生吧。
年轻导购拿起一块墨绿色的海藻饼,低头闻了闻,放入口中:“嗯,挺特别的。”导购砸了砸嘴,转头看向小花和她的老乡。
尽管说的都是“挺特别的”几个字,但小花能够看出,这个导购眼里的神采和她假装客气的室友不一样,不是尴尬,而是……惊喜?
她以为自己看错了,却见导购放下了海藻饼,又拿起一小勺发酵鱼冻尝了尝,点了点头,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刚想问些什么,却见导购一言不发转身走向了邻近的摊位。老乡苦着脸自嘲道:“唉,就连工作人员都不喜欢咱们的食物。”
不到五分钟,年轻人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碟从另一个门可罗雀的摊位处拿到的酸梅酱,还有几片切碎的不知名药草。
他将酸梅酱涂抹在一块海藻饼上,又撒上药草碎作为点缀,笑着将海藻饼递回给小花:“来试试这‘酸甜海藻饼’。”
小花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出乎意料的是,因为酸梅酱的甜酸和药草的清香,海藻米饼竟多了一种奇妙的层次感,去掉了原本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腥味,却依然能把她带回海风拂面的家乡。
小花惊奇地看向这个年轻导购,到这会儿,她才正眼瞧了瞧他的工作牌——哦,叫林鹰。
但林鹰没有停歇,他又去推介会另外一侧卖羊奶制品的小摊上,拿了一块在大众看来“羊膻味太重”的羊奶酪。他将发酵鱼冻和奶酪放在一起捣成小块,又从椰浆糯米饭里舀了几勺椰浆汤汁,拌在一起。
没等小花反应过来,林鹰就用耳麦招呼围观群众过来,尝尝这个“高山大海盅”。
小花并没有注意到,但隔壁的摊主之前就察觉到,面前的年轻人走到哪个摊位,为哪个摊位宣传,那个摊位上的东西就会卖得特别好,好像有吸引顾客的魔法一样。
有些眼尖的顾客便顺着人流,一直跟着这位姓林的年轻导购走。
当林鹰端出这道综合了两个摊位三种食品的“高山大海盅”时,跟在林鹰身后的客人纷纷上前试吃。
一个女学生边吃边拿出手机拍照:“我要发朋友圈!一口甜,二口咸,三口鲜!鱼腥味和羊膻味融合在一起,反而吃不出来了。没想到还能这么搭配……”
一位中年妇女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使她年过八旬、牙齿掉了一半的老母亲。中年妇人见这羹汤不需要牙齿咬,便要了一碗给母亲尝尝。
没想到老人激动地拍着轮椅扶手,从有些漏风的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好吃,香!”
除了将羊奶酪和发酵鱼冻、椰浆糯米饭结合在一起,林鹰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吃法,把发酵鱼冻和另一个摊位提供的粗粮窝窝头结合在一起。
他把窝窝头掰成小块,淋上第三个摊位的薄荷叶麻辣红油。解决了粗粮窝窝头的干硬问题,而鱼冻和味道有些奇葩的薄荷叶麻辣红油在一起,又让顾客们体验了一种酸辣十足却清爽无比的味道。
第一口又辣又凉,让人几乎睁不开眼,可是熬过了这一口,却觉得这款从未见过的冷盘小吃特别上头!
到后来,小花的老乡都快哭了:“大哥,你已经吃了三碗鱼冻了,这是试吃产品,您吃太多,后面的客人都没得吃了!”
老乡在一旁感谢林鹰为他们的摊位带来这么多人气和生意。小花本人却忙得连抬头看一眼林鹰满足的笑容都来不及。
酸甜海藻饼实在是太受欢迎了,他们带来的试吃品早已告罄,单位上排着队的人却还想订购更多。她忙着一个个将客人的信息输入平板电脑。
在美食推荐会后,家乡的亲戚们可有的忙了!
推介会结束了,小花回到大学宿舍,疲惫却满足地瘫在了床上。
她拨通了老家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二叔听到消息时,还以为小花在吹牛:“你别哄我们了,我又不是没去北方旅游过,他们那的人根本吃不惯我们的饭菜!你说卖了几万块的订单,供不应求?你怎么不说中了彩票把我们村都买下来了?”
小花连忙把今天推介会上的盛况照片发了过去。几分钟后,年轻人所在的家族同辈群里炸开了锅。
“表姐你厉害啊,咱们祖祖辈辈留下的手艺,到了外面就水土不服,你金口一开居然能卖这么多。”
她的奶奶也从二叔手里接过电话,带着浓浓的乡音念叨:“花娃子,你可给咱们家乡争光了,奶奶早就说过,咱们的这些东西是宝贝。下次推介会啥时候?我发动你二叔二婶、小姑一家还有邻居杨奶奶一家,一起晒海藻,做椰浆糯米饭!”
电话那头背景音嘈杂,但小花似乎依稀还能听见那阵熟悉的海风。
虽然家人都在夸自己厉害,但她心里清楚,这次能卖出几万元的订单,要感谢的还是那个看上去比自己还要年轻,却对搭配不同食材信手拈来的林鹰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