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33章

献给仙君的be美学 寒菽 5395 2024-08-09 10:05:36

庆太子的尸身送回到庆国。

澹台莲州这件事做得斩钉截铁,并非完全是为了防止有人搭救庆太子,害怕节外生枝。事实上,洛城哪些人是庆王的探子,他的手中有一份名单,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他正是为了让目前在昭国的三位庆国公主不要为难,以免她们被庆王发以责难。

一切罪过,都担在他的肩膀上就好了。

诸国的王族和贵族之间代代联姻。

别说是庆国,就算是其他十三国的公主或是贵族小姐,在昭国的后宫以及贵族的宅院里也都能找出来。

有时能左右时局,但绝大多数时候不能。

若说庆国进攻幽国还算是出师有名,然而,庆国进攻昭国却没有出师之名。

大国之间的战争虽说你来我往,可起码得有个名义不是?

庆太子昏了头地发战无疑是站不住脚的,就算庆王反应得快,立即发动三千门客为这场战争书写,试图矫饰成正义,却也为时已晚。

如今,纵横四宇,最会写东西的笔杆子几乎全部都在澹台莲州的麾下。

其中以黎东先生为首,他第一时间连夜写好了告书,大致是这样的:

最近,我们昭国遭受了一件非常痛心疾首、道德败坏的侵略战争。

我们昭国的太子可是一位明君啊,你看,他为了建设自己的国家,亲自去田里,使自己的双腿双手都沾满了泥土;又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亲自拿起弓箭、刀剑,驾驶战车,这让他尊贵美丽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让他的皮肤也晒黑了;他每日都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日以继夜地处理国家事务,以至于身形消瘦,令人心疼。

在太子的至圣至德的光辉照耀下,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好日子,大家都感激不尽,非常珍惜这样的好日子。

最近,因为临近的幽国混乱,使毗邻的昭国边境也遭受了混乱不安,我们仁慈善良的太子见到这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在人民的身上,也痛苦在他的心里呀!他当时就难过得不停流泪,大家劝都劝不住呀!

为了解救这些痛苦的百姓,不得已,我们昭国才出动了军队来到了昭幽交接的土地上。可是没想到,在曾经被幽国抢去的昭国领土上的昭国百姓还没有忘记故土,他们想回到自己的祖国,而生活在这里的幽国人也希望能够蒙受太子的恩泽,他们打开城门,热情地迎接昭国军队进入自己的城池,军民之间非常融洽和谐。

假如这是不义的,那肯定是血流成河,既然没有血流成河,那就是老天爷的注定呀。谁能说我们昭国军队是不正义的呢?你说对吧?

不像庆国,听说又是抢劫又是放火,又是屠城,太残忍了。我们太子听了以后,非常心痛,这毫无疑问是邪恶的啊。

谁都知道,昭太子与庆王是舅甥关系,平时昭太子非常尊敬自己的舅舅,逢年过节都会为庆王送去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昭国的友好,譬如去年、前年某某节日,就送了什么珍奇异宝。这些可都是昭太子自己不舍得使用的,却送给了庆王。

没想到,我们家太子当成半个父亲一样敬重的舅舅居然能干出偷袭侵略这样厚颜无耻的事情。幸好,太子手下的武将也并非无能之辈,就算太子本人不在,也守住了城池。

庆太子发起的战争是不义之举,怎么可能战胜他们昭国的正义之师呢?所以庆军轻而易举地落败于孟将军的手下。我们用区区五千将士,就击溃了三万庆军。

看啊,在英明的昭太子的教诲和领导下,我们昭国士兵是多么地勇敢,多么地聪明啊!

更让人难过的是,我们还俘获了一支趁机想要进攻洛城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士兵虽然全都是幽国人,领导他们的将军也是幽国人。

但是,现在这个将军弃暗投明,向我们坦诚,他本来无意进攻昭国,是庆王以利益相诱,让他用先前被庆军抓到的幽军战俘重组一支队伍,伪装成幽王所为,挑起昭幽两国的战争。而他因为自己兄长的死而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想要向太子报仇,到了昭国,见到了昭太子以后,他立即被太子折服了。太子击败了他,又在他身陷妖魔的围攻时救了他,让他从狭隘的仇恨中觉醒过来。他发现,他过不了自己心上这一关,这种栽赃嫁祸给故国的行径实在是侮辱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和荣誉。

昭太子有感于他对家族的孝、对祖国的忠、对士兵的仁,以及对凡人的义,因而宽容大量,不再计较他进攻昭国的过错,与其和解,并且召他到自己麾下留用,将来戴罪立功,并且承诺绝不让他出征于不义之战。

昭太子与庆王两者高下,在此立现。

庆王啊庆王,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是常有的事,可你怎么能做出这种阴险无耻的事情呢?未免与君子之道也相差太远了吧?这真的是一个可以号令国家的君王的所作所为吗?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君王应该是像我们国家的昭太子这样的才对,他修行个人品德,团结关怀家人,领导整顿军队,重视爱护百姓,等等等等。

他胸怀整个天下,坦荡真诚,希望四海之内,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能过上像现在昭国人一样的好日子。

现在我写下这些,正是因为我由衷地爱戴我们昭国的太子,庆王狡诈,恐怕会倒打一耙,污蔑于我们太子,他是个真正的圣人,总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以不擅长应付勾心斗角的设计,屡屡被人污蔑。

所以,我不得不站出来,为昭太子正名。

希望天下人都能够看到这份文书,能够知晓昭太子澹台莲州的圣名,他如初雪般洁白干净,不容玷污,又像太阳一样,想要照耀到整个纷乱的国家。

……

等到庆王反应过来的时候,这篇文章甚至传到了庆国国都。

庆王动作也很快,叱责这篇文章属于妖言惑众,下令全国上下,要是谁被发现在类似茶馆、酒肆、书塾之类的公开场合宣扬这篇文章,可当场被处以斩刑,而有谁在私下与别人就此讨论,也可以举报,一旦举报成功,官府会立即上门抓人关押,重则斩首,轻则交钱赎罪。

起初还只是有确凿行为的人被抓捕定罪,接着,有人因为私仇而诬陷别人在家谈论此事,竟然也被举报成功了,再之后,便愈发不可收拾起来。

倘若你看谁不顺眼,就可以“赞美昭太子”为理由把仇家送进牢狱。

案子多到庆王派出他手底下所有的官吏都治理不过来,每天都有人被抓,监狱里住满了人,每天都在死人。

一时之间,整个庆国王都相蓝城的百姓皆噤若寒蝉,连哭都不敢哭,怨意一天比一天浓重。

越是这样,百姓们反而越是回忆起那篇文章中所写的东西,本来只是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看看,如今,也不禁认真地浮想起来:假如是昭太子来治理他们的国家会怎样呢?他们是不是能比现在要过得更好?昭国与他们结下恩怨,会向他们开战吗?若是到了那一天,他们真的要为这位阴险毒辣、心胸狭隘的君王而战死吗?

庆王已经知道做得不对,他困惑,为什么这个本该起作用的方法却没有起到他预想的效果。明明他只是想要把谣言扼杀在摇篮里而已啊。

可是,现在,他骑虎难下,国君的命令是金口玉言,驷马难追。既然已经开了头,若是半道停止,只会更加惹人耻笑,让百姓不再畏惧他的威严。就算错了,也只能错到底,等那时,错也变成对了。

一位国君从掌权开始,怎么可能完全没有犯过错,只要整体来说功大于过就行了。

比起这个错误的政令,他更害怕百姓们敬畏昭太子胜于敬畏他。

一股不可名状的谵妄在日渐侵蚀他变得苍老的心灵,尤其是在得知爱子死后,庆王想:他还得撑到培养出第二个继承人,第二个太子。

这个继承人必须要比前一位太子更加优秀,可是,还来得及吗?能比得过昭太子吗?

如果无法胜过昭太子,那么,在他撒手人寰之后,庆国岂不是会轻而易举地被昭国攻灭,他数十年来的心血将会毁于一旦。

来到庆国的荆玉山当然见证了相蓝城所发生的一切,他深居简出,仿佛与这些纷纷扰扰全无干系。

民间甚至有人因为曾经说遇见过昭太子而被裁定为通敌叛国之罪。

而他作为庆国境内,与昭太子相处最紧密的人,竟然安然无事地被国君奉为座上宾,每日锦衣玉食,等待召见。

庆王每天都在让人盯着他的饮食起居,来确定他是否有异心,这份深深的疑虑用了足足一个月才打散。

他终于下令召见荆玉山。

荆玉山仍如十年前与他初遇时一般模样,褪去了少年时的青涩,看上去沉稳凝重,让人看不出喜怒深浅。

这个男人不怕他。庆王想。毕竟荆玉山还能成为癫狂的老幽王身边最信重的丞相,确实有过人的胆量,但是,他在昭太子面前也是这样的?

他会怕昭太子吗?

庆王想了多久,荆玉山就跪了多久。

荆玉山的跪姿非常标准,五体投地的大跪,跪下去以后纹丝不动,像是被塑成泥像,单从这里,并看不出他的不恭敬。

冷幽寂静的宫殿中,庆王的面容隐没在九旒冕冠之下,他问:“俪姬在昭国一切可还安好?她的兄长没了,想必她惶惶不可终日了吧。”

庆王没说平身,荆玉山就保持跪姿,伏地答话:“昭太子对公主颇为防范,在郄城时,使公主作女先生,教授当地女子纺织与识字,并不让公主接触到昭国政务。”

庆王:“连俪姬这样血统高贵的美人几番示好都无用吗?……你可有什么计策?”

他冷冷地睨视着阶下的荆玉山,这个看上去规矩到挑不出一丝错的男人却让他格外地焦躁。他知道荆玉山是只啖名利血肉的野狗,谁给他东西吃,他就帮谁,假如给不出东西吃了,又或是你受了伤,他就会第一时间转过头来第一个反噬你。

以前他有自信用好这柄双刃剑,现在却不太有信心了。

荆玉山:“昭太子有断袖之癖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据我所知,这些年来,他只与昆仑的男性仙人往来甚密。或许大王可以从此处入手?”

庆王撇了撇嘴角,焦躁地笑了一笑,心道:入手?怎么入手?他又不是没有尝试过给澹台莲州送娈童,文雅的,英武的,各种类型的美男子,他都尝试送过。澹台莲州自己就是个美人,更不贪恋美色,美人计毫无用处!

庆王不满地说:“你就只有这句废话吗?”

荆玉山却抬起头来,直视着庆王的方向:“我想,庆王是不是误会了?”

庆王知道从他这个角度看过来,其实是看不清自己的面容和神色的,可是他还是有种被荆玉山那双目光直刺到眸中的错觉,使得他慌不择物地抓了案上的什么东西就扔了过去:“大胆!竟敢直视本王!”

那个东西砸中了荆玉山的额头,把他砸得摔到一边,头破血流。

庆王挥挥手,侍者见状,上前就要把荆玉山拖拽下去,荆玉山却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着急地说:“大王,大王,鄙人是有良计要献给您!

“我想,您误会了,我是说,您可以试着把美人献给仙人!”

他飞快地说了起来:“昭国这种累代孱弱之国,就算有了一个中兴之君,国力又怎么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积累起来,非凡人之力所能为也。”

庆王微微皱眉,再次抬手示意,这次,侍人松开了钳制住荆玉山的臂膀。

庆王来了点兴趣:“继续说。”

荆玉山没有去整理被弄乱的衣裳,站直了来,合手躬身道:“是人就有欲望,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国君的欲望往往更重于普通人。昭太子怎么可能没有呢?我想,他不娶妻纳妾,一是他更喜龙阳之好;二是仙人不允许。

“我想,贤明的大王如今也明白过来了,我们凡人诸国之间的生死战争,于那些云端上的仙人来说,不过是掌心间不值一提的游戏。昭太子正是攀上了仙人,才能扶摇直上。”

庆王呼吸一沉。

荆玉山道:“既然仙人会喜欢凡人的皮囊,昭国可以献上一个美貌冠天下的太子,庆国为什么不能?

“凡人是会老的,昭太子日渐年长,将至而立之年,容色已大不如前,近几年来,仙人鲜临。大王或可送上您最美的子女到昆仑山下一试。”

庆王不置可否,他的儿女可不及幽王那么多,每一个都是他精心培养的。

澹台莲州本来就有他们庆国王室的血脉,他可以自信地说,他的孩子也能挑出个把美丽绝艳的资质。

荆玉山见他心动,又说:“另外,还请大王召见近几个月从各国回来的商人一议,鄙人有一件事想要确认。”

庆王问:“不要再跟孤装神弄鬼、故弄玄虚了,有话直说便是!”

荆玉山这才说:“鄙人想要确认一下,昭国黎东先生所写的诰书传到各国都花了多少时间。”

此言一出,庆王感觉心脏忽地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给攥紧了,他道:“准了。”

罢了,他对荆玉山道:“爱卿,把孤不小心扔过去掉在你旁边的玉玺捡起来还给孤吧。”

荆玉山捡起了还沾着血的玉玺,步上高阶,用双手捧着玉玺,献给庆王。

庆王拿过了玉玺,笑说:“你看看,玉玺沾上了你的血,都被弄脏了。按说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呵呵。”

荆玉山马上跪下。

庆王觉得终于在他脸上看到了畏惧之色,满足了许多,才走下台阶,亲手把人扶起来,说:“事出有因,是孤急躁了。太子亡故,孤悲痛不已,是以近来才总是阴晴不定,万望爱卿谅解。”

荆玉山自陈:“大王何错之有,是小人言辞不够利落,才让大王不小心误会了。”

半日之后。

庆王召集了荆玉山所需要的人。

荆玉山逐一询问过去。

他先问在离昭国最近的幽国行商的人:“你最早在幽国听说这篇诰文是在何时?”

“八月二十四日。”

又问稍远一点的周国的商人:“你最早在周国听说这篇诰文是在何时?”

“八月二十四日。”

然后挨个国家问过去。

答案大同小异。

“八月二十四日。”

“八月二十五日。”

“八月二十三日。”

而在庆国也是:“八月二十四日。”

当听到这里,庆王感觉自己的心脏就像是一口老钟,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嗡声剧颤。

他们并不明白这个时间代表什么,唯有座上的庆王听得心惊胆战,心慌得无以复加,一时之间,甚至连呼吸都忘了。

这些商人都是他自己找过来的,对他忠心耿耿不敢违逆的一群人,绝非荆玉山提前安排的。

所以,这些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商人们都被遣退下去。

荆玉山一锤定音道:“大王,黎东先生发布这篇诰书的日子正在八月二十四日!”

庆王:“……”

无论国家的远近,这篇诰书都是在同一时间传出来的,就在黎东发布的几乎同一天。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百姓们的嘴巴传得再快,口口相传也需要时间。

那么,只有一个真相,那就是——昭国的线人遍布各国,他们早在黎东正式发文之前就已经获知了这篇文章。

可是,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快的通信?

是怎么做到的?

是仙人在帮他们吗?

庆王的心中升起了难以遏制的愤怒与嫉妒。

还说他阴险!最阴险的应该是澹台莲州那个小子!

这五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不够建设好整个昭国,却足够黎东先生将他花钱教导与培养的歌者和诗人散尽天下,游走在每个国家的街头巷尾,如浸入了凡人世界的每一道血管末梢。

以前蛰伏不动的时候,没有人能发现这些平凡的人的存在。

但只需要一封悄悄地用口相传的指令,这些他养出的喉舌,就可以把昭国的声音传播到所有角落。

他呕心沥血、细心埋下的小小种子就像是在世上各处同时发芽一样,飞快地将昭国的文章传遍了天下,总能比别人更快一步地占据先机。

荆玉山在他仿佛嗡嗡作响的耳边述说起自己关于昭国在各国安插眼线的猜想,庆王没怎么听进去。

但是,也不需要听了,他不是傻子,能够自己推断出来。

庆王径自气了半晌,好不容易才匀稳了气息,方才问:“爱卿有何高见?”

太羞辱了,他还以为往各国安插间谍的是自己,没想到自己连所在的庆国王都没能完全地掌控住。

荆玉山毕恭毕敬地献策道:“内拔藏刺,外安间人。

“先把昭国的人给除掉,然后再往外安排人。

“虽然现在晚了一步,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好。昭太子怎么做,您也怎么做,您可以现在就开始往各国的大街小巷中安插传递消息的人,这些人的花费并不用多,只需要在您需要发声时,能替您说话就行了。”

庆王沉思半天,觉得他说的是很有道理。

这么多事,一件一件来办吧。

荆玉山知道,庆王一定会采纳他献上的计策,因为庆王没有更好的选择。

庆王不做,就是慢性死亡,以后事事在舆论上被昭国压着打。

若是做了,那么,这个钱对于庆国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可以打击庆国的国库不说。这么大的一张言网,岂是一朝一夕就能编织起来的。

昭太子众望所归,仍然用了五年,庆王用五年怎么可能会够?哪怕八年、十年,也未必能够有所效果。

那么,他起码为昭国又争取到了五年时间。

在此之前,庆国不会宣战。

这是足足五年的天下太平。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