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90章 《冥王星》

[美娱]总统系统,不满意? 羊毛裤 9085 2024-05-26 14:21:35

造型简单的雪橇在雪地上滑出一个圆润的圈。

影评人麦克·唐纳德的眼睛眨也不眨地注视着影院银幕上的画面。

电影《冥王星》是斯莱德电影公司独立投资、制作、发行的第二部 电影, logo和《E.T.》电影开头使用的logo略有不同。

斯莱德的名称浮现在银幕上以后,镜头缓慢拉远,影院的观众才得以看清, 原来雪橇并非在普通雪地上滑行,而是在一片冰原上滑行。

镜头继续拉远, 银幕上出现了一个硕大的球体——雪橇刚才所处的位置实际上是冥王星上的斯普特尼克冰原。

冥王星、冥王星的五颗卫星、海王星...

无数的球体一步步因为拉远的镜头而缩小。

恒星闪烁着光芒加入星图,瑰丽的星云浓缩成环影,逐渐变成了璀璨夜空中的蜿蜒前行的星河。

夜幕晃动着。

前后晃动着。

镜头前突然出现了一只属于孩子的手。

他稚嫩的手掌高高举起,竭力想要触碰漆黑夜空幕布上镶嵌的光耀绮丽的星球。

麦克·唐纳德心中隐隐浮现出一丝不适感。

所以, 现在观众代入的是小男孩的视角?

第一人称的电影视角镜头非常少见,却并不是没有。

唐纳德之前没有观看过这类电影,但他知道主视角影片都有一个被人诟病的通病,那就是镜头运动时,会给观众带来极为难以忍受的晕眩感。

“用力推, 汤米, 再用力一点。”

属于孩童的声音插入了不知什么时候响起的钢琴曲。

“你确定吗?哦好吧,那你可得抓紧绳子。”

小提琴加入乐曲, 镜头陡然一晃。

眼前的漆黑与光亮就像是突然被拉至了脸上, 就好像有人在自己身后重重一推。

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拍摄电影使用的斯坦尼康机械臂足够稳定, 唐纳德并没有因为眼前的主视角镜头中察觉到任何不适。

他仿佛透过小男孩的眼睛,使用着孩子的身体,坐在秋千上摇晃, 注视着千万年来静静流淌的浩瀚星空。

他距离那片星空、距离指尖的星辰越来越近, 光晕裹缠着他的手指:“再近一点。”

他马上就要握住一颗星辰——

“克莱德——”

女人的叫喊声, 突然将观众、孩子和电影镜头唤回了现实。宁静、娓娓讲述万物之生的背景乐刚刚迈入佳境,便戛然而止。

镜头停止晃动, 秋千停下,视角也由主视角转变为了大众更加熟悉的第三人称视角。

两个孩子停下玩闹,一同看向屋内。

不可思议的开头。

唐纳德露出微笑。

虽说几乎所有影评人都认为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乐园》参杂着大量水分,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毕竟年仅19岁就成为了奥斯卡最佳的导演,史无前例,哪怕参杂水分,依旧才华横溢。

他对镜头语言的把控非常娴熟,绝对不会如同人们猜测的那样,让整部电影落入俗套,使用大量计算、观测的无聊镜头填塞影片的空白时长。

电影是讲述故事的手段,但没有人赞同导演用数字、公式和烦闷的图片讲述历史。

“我诞生在190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声。”

看起来,即便《冥王星》从克莱德·汤博的幼年时期讲起,却并不打算将镜头拘束在他一个人身上,也不愿意闷头讲述他小时候的繁琐故事。

电影的开头,距离今天已经有近六七十年。

年轻人对20世纪初的故事感到陌生,老牌影评人、艺术家却忍不住怀念唏嘘。

大量的移民在这一时间涌入了美国,带来技术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兴建,大量的自然资源为这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冥王星》并没有平铺历史,而是将时代的背景作为隐晦的词语,编写进了主人公克莱德·汤博的生活中。

他们温馨的家庭开上了产自底特律的汽车。使用的灯泡换成了电器公司添加了惰性气体,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的改良灯泡。母亲所在的工厂,老板桌子上安装上了产自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电话。农场也用上了哈特&帕尔公司的汽油拖拉机,逐渐变得机械化...

麦克·唐纳德的脸上流露出诧异,他隐隐约约发现,《冥王星》似乎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励志半传记影片,它包含着额外的深意。

随着克莱德的不断成长,他对太空、星星展现出越来越多兴趣的同时,他的身边、学校里的同学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一战结束以后,阿美利卡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反犹狂热潮,克莱德走过的街边窗户内张贴的招聘童工广告上,甚至清晰地标注着“不欢迎犹太人”的标语。

但克莱德满心都扑在了似乎与现实毫无关联、虚无缥缈的星空上,他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异样,没能搞清楚现状。

反而帮助了一名犹太女生,还误入了黑人建立的教会浸礼教的会场,同黑人一起载歌载舞赞颂了上帝。和犹太裔的女孩简一起观看了影史巨作,但具有严重种族歧视意味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克莱德的母亲,在镜头的角落参与了美国劳工工会的组建,隐晦地参与了妇女运动的游行示威。电视的画面一闪而过,宣告女性在美国获得了选举权。

简的手中也出现过《妇女反抗者》这本创办于1914年的经典女权杂志。

唐纳德恍惚地半眯起双眼。

犹太裔在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中占多少比例?美国电影学院中拥有奥斯卡投票权的中老年人和犹太裔又占了多少比例?

是他想多了吗?

《冥王星》只是在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顺便将历史背景一笔带过吗?

唐纳德的目光扫过坐在他左侧的一对青年男女。

他们似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依旧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银幕。

似乎在他们看来,刚过了20分钟的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20世纪初美国普通的家庭生活和一个怀揣着梦想的男孩和他的朋友们。

情况随即转变,坐在秋千上仰望星空的男孩一转眼就长大了不少。

克莱德的家庭遭遇了突然的变故,克莱德无法继续专研他的爱好,只能放弃梦想,到农场打工。

他的朋友,印第安裔的马修也成了“童工潮”中的一员,因为意外死在了矿井之下。另一名朋友,黑人雅各布则辍学走上街头,成为了一名报童。

这是20年代有名的“童工潮”。

唐纳德紧皱着眉,他知道这段历史,阿美利卡过快的工业化导致大批童工走上了街头,童工被送往地下矿井,当时最年轻的童工年仅10岁就参与了正式的采矿工作。谢南道河谷煤矿区在1919年共有978名童工在矿井下工作,其中178名遭遇了意外事故。

而20世纪初的报童更是比街角的路灯还要多,许多报童彻夜不休地取报、卖报,饿得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衣不蔽体。

朋友和自己的处境让克莱德陷入绝望。

为了生计,他只能工作,只能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大学。老老实实地在农场干苦力活,挤牛奶、清理牛粪、叉草...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他无心也无力继续翻动星图,在浩瀚无穷的星空中搜寻属于自己的明星。

直到同样怀揣着梦想的犹太女孩简遭遇了变故。

简的家庭条件不好,但是她期望自己能够在未来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通过担任家教赚取微薄的薪水,简终于攒下了钱,瞒着父母购买了一支木制的不知道辗转过多少人之手的老旧钢琴。

但她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却认为成为钢琴家简直是痴心妄想,劝她尽早放弃。有那些练琴的时间,不如出去担任家教或者到农场打工。

简一次次背着父母兄弟练琴,最终惹恼了他们。他们趁着简外出工作,将钢琴拖到了垃圾场,一把火将钢琴点燃。

克莱德和简赶往现场灭火,却发现钢琴上燃烧着的大火已经无法被扑灭。两个人气喘吁吁地脱下外套灭火,到头来发现做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变成了无用功。

简的眼眶发红,咬紧了牙关不让眼泪从眼眶中涌出,她不顾克莱德的阻拦,毅然决然地走向了燃烧着的钢琴。

“简!你要干什么!”

基努·里维斯扮演的克莱德额发凌乱,被汗水打湿粘在额前,神色焦急慌张,却拉不住走向大火的简。

简的脸上露出微笑,褐色的瞳孔被火光照亮,拉来滚倒的垃圾桶。她从容不迫地撩起裙摆,就像是舞台上万众瞩目的钢琴家撩起燕尾服的下摆,优雅而镇定地坐上沾满脏污的垃圾桶。

她的手指扯动衣领,像一只高傲的白天鹅一样扬起下巴,闭上双眼,瘦削的指尖轻轻点在燃烧的黑白琴键上,皮靴踩上踏板——

响亮清澈的音符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响起。

炙热的火焰舔舐着她的指尖,她却紧闭着双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面带微笑,汗湿的额发摇晃着,用尽全身的力气,用鲜血演奏铿锵有力的钢琴曲。

克莱德转身奔跑、呼喊、求助。

简的指尖在白色的琴键上留下一个个血色的指印。

汗水滴落在琴键缝隙的火焰上,发出水液顷刻被高温蒸发的刺耳声响。

镜头由平视转下,仰拍着弹奏着燃烧钢琴的简。

她的神情是那样陶醉,全身心地投入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梦想之中。

她下摆沾满脏污的白色裙摆也被火焰点燃。

艳红的火烧尽她裙上的脏痕,只剩下洁白的、燃烧着火的裙摆翻飞摇晃。

简的金发在风中翻滚。

她的眸色明亮,脸上的笑容纯真无暇、满足。

“我想我在那一刻,学会了坚持。”

“实际上,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止我抬头,能阻止她弹奏。”

刺耳的警笛突然响起,加入火的协奏曲。

消防车呼啸着,由远至近。

唐纳德只觉得自己的喉间被一团艳丽的羽毛堵塞,他无法呼吸,也无法发出声音。但他的心脏似乎伴随着火光中弹奏钢琴的女孩尖声呐喊。

消防车的警笛更是恰到好处地加入了音乐,像一道震耳欲聋的长鸣钟声,震醒昏聩麻木的人们。它撕扯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从困束自己的污泥中挣脱。

唐纳德的脑海中甚至跳出了一个荒谬的念头。

冥王星拖累了《冥王星》,如果没有冥王星的故事,也许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能够为观众呈现一份更加精彩、令人难以忘却的视听盛宴。

明明是配角,但简的人物个性却要比克莱德更加清晰突出,牵动观众的情绪,像一只最大号的铜针一样,将刻骨铭心的火焰与美妙绝伦的演奏篆刻至观众的骨髓。

看到这里,唐纳德才认为,《冥王星》有获得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希望。

简的演员是谁?她精彩纷呈、韵味无穷的表演值得观众为她送上掌声。

除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还有哪个导演能贡献出如此梦幻、残酷、破碎的镜头?撇开《失乐园》获奖有没有水分不提,奥斯蒙德的最佳导演奖绝对当之无愧。

与此同时,坐在纽约电影院内的荣恩却有着与他不同的感受。

他没有过多得了解过20世纪初美国的历史,全然将《冥王星》当作了一部逐梦励志片。

在荣恩看来,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演绎都无可挑剔。

火中的钢琴曲更是画龙点睛。

荣恩死死地用手指捏着自己的嘴唇,才极力克制住了自己想要在大庭广众下吼叫出声的冲动。

他个人认为,这个镜头足以被列入影史最佳的一百个镜头。

这就是他们这些年轻人正在追求的东西。

永不放弃。

没有人能够阻止你追求梦想,除了你自己。

就是不知道这个镜头到底是怎么拍的。

特效吗?可是电影里的火看起来也太逼真了。简的裙子也确实是随着火焰燃烧的痕迹逐渐残破、缩短。

奥斯蒙德会将拍摄的镜头塞进录像带当作彩蛋吗?

如果他有机会亲自询问奥斯蒙德就好了。

可惜无论是奥斯蒙德还是他的导师马丁·斯科塞斯,都许久没有出现在纽约大学校内了。

奥斯蒙德因为工作繁忙休学,马丁·斯科塞斯也因为忙于拍摄,将他的大部分课程都交给了别人,或者助理助教。

听说有些好莱坞导演坚决拒绝使用特效,坚持使用实物拍摄。难道《冥王星》电影中的火焰是真实的?

荣恩百思不得其解。

银幕上的克莱德狼狈地回到家,他满身的燃烧的脏灰,本想拿起干净的衣物去洗个澡睡觉,目光却不自觉地被架子上他亲手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吸引。

八颗布满灰尘、大小不一的球体围绕在太阳周围。

克莱德的脸上闪过迷茫、复杂,踌躇犹豫,最后坚定。

他迈向自己的行星,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模型取了下来,沾着灰尘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擦拭模型,他翻开书本,仅有九个球体的星系简笔画图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与1846年的课本没有任何区别。

克莱德深吸了一口气,取了一只早已经秃头的彩铅,在海王星的后面,画上了一只新的球体。

冥王星。

影院的所有观众脑中,几乎在同时浮现出同一个单词。

20世纪末尾的他们早已经清楚了未来的走向。

他们不像20世纪初的克莱德一样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不会换来结果,不知道海王星是否已经是世界尽头。

似乎已经下定决心的克莱德走出房间,仰望头顶一片浩瀚的星空,重新坐上了小时候最爱的秋千。

他幻想着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向无垠的太空。

双手握紧绳索。

他凭借着肢体晃动摇动秋千,秋千越荡越高,越来越高...

银幕上他的身影变成了小时候的克莱德。

被叫做汤米的伙伴在身后推着他。

电影开头的钢琴曲再次响起。

他越荡越高,越飞越高,距离天空的夜色幕布越来越近。

星辰触手可及。

秋千绳索与支撑秋千的横梁持平。

但克莱德还不满足。

观众的座椅上有人发出了惊恐的抽气声。

秋千绳索越过横梁,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摩擦声与嘎吱嘎吱的声响。

终于,在即将到达垂直于横梁的最高点时,配乐的高潮响起,克莱德伸出的手握住了一颗星星。

“克莱德——”

远处传来妈妈的声音。

但音乐和梦想并没有被再次打断。

那颗被握在掌中的星星变成了一块圆形的透镜。

克莱德一边工作,一边借用闲暇时间打磨透镜。

他在废旧的杂物间里找来铁管,用来融化胶棒的火柴火焰在黑暗中与红磷摩擦燃烧,黑夜随即被剪辑替换成初升的朝阳与云霞。

就好像是火焰点亮了黑夜,让天空被刺眼的亮光取代。

“天呐。”

荣恩忍不住抬起双手捂着自己的脸颊喃喃自语,这个剪辑转场,太棒了。镜头不仅代表着克莱德从晚上一直忙碌到了早上,也在暗示简是火焰,照亮了前行的黑暗。

克莱德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一架天文望远镜。

国会在罗斯福时期通过了全国性的童工法案。

15个州加入保障女工生活水准、健康的行列,妇女合法地享有了与男性一致的八小时工作制。

华盛顿的俄亥俄丑闻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报纸上。

克莱德坚定地打磨着镜片,不断地学习着,观测着、绘制着...他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打动罗威尔天文台的主管,克莱德得到机会,进入天文台工作。

白宫鼓起勇气向歧视黑人的3K党开战。

1929年,揭开了阿美利卡“永恒的繁荣”的序幕。

简真的成为了钢琴家。

而克莱德也通过不断地观察、测算,作为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普通人,在不断变换的星图上发现了冥王星的踪迹。

“有时我们的人生就像是星图,我们不知道会在黑暗中发现什么。但是,坚持下去,总有什么会发光。”

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克莱德最终获得了成功。他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得到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奖章,国际天文学会上挂上了他的名字。

数十年以后。

孩子们坐在敞亮宽敞的教室之中,听老师讲授着课程:“...这就是冥王星被发现的过程。”

影片以星系开始,最终以女孩课本上的太阳系画上句号。

结局却令少数观众疑惑:“就这样?他发现了冥王星,受到了奖赏,然后呢?他没有和简结婚吗?”

“简并非是实际存在的人物,这是一部半传记电影。克莱德·汤博本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简也拥有自己的生活,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有人回答道。

“我从来没想过,冥王星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我以为我们发现冥王星的过程没什么好吹嘘的。星星就在那里,只要专注地看,谁都能发现。然而,事实上,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永不放弃。”

“当然不!我受够了现在这些自大的家伙了。想要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放弃,还有专业的、过硬的知识。不是谁都能发现冥王星的,只有汤博,我们的骄傲。”

还有观众忍不住碎碎念:“哦,见鬼,我本以为电影会详细讲一讲汤博究竟是怎样制作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我甚至拿了笔记本来,它却没有讲?现在为了那一百万美元,我不得不再花钱去买一架望远镜了。”

荣恩则忍不住有些担心。

《冥王星》在他看过的所有电影中,故事、镜头表现都算得上上乘。

但它并不突出。

一个有关于励志的、催人奋进的故事难免落于俗套,就连他的高中同学都能轻易地总结出电影公式。

困境——转折——低谷——努力——成功

《冥王星》的故事非常稳健,但稳健不一定是件好事。

天才科学家坚持不懈获得成功,听起来不错,但传统的套路似乎并不是奥斯蒙德一直以来的风格,这部电影上没有奥斯蒙德“特立独行”的符号,荣恩本以为,剧情会发生什么反转。

当然,他并不是诋毁奥斯蒙德的能力。

《冥王星》本身的剧本并不讨好,换任何一名导演来拍,都不可能比他出色。

作为一部无法做太多夸张修改的半自传电影,剧组增加的虚构剧情已经足够出色,毕竟他们没办法顶着全美的舆论压力,肆意妄为地进行改编。

只是荣恩对奥斯蒙德的期待值太高,希望他能连续获得奥斯卡,力压群芳。

《冥王星》虽然不错,放进往年的奥斯卡竞争名单也绝对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但奥斯蒙德去年已经拿过一次奥斯卡了,如果想要让评委再次选择他导演的作品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冥王星》还要更加出色一点才行。

不过只拿提名的话,应该还有希望。

耶稣在上,如果奥斯蒙德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十分无奈地摊摊手,告诉他,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连续两年捧起小金人奖杯,《冥王星》就是一部为奥斯卡提名准备的影片。

麦克·唐纳德这一次同样与荣恩持相反的观点。

他反倒认为,《冥王星》说不定有机会能拼一拼奥斯卡最佳,这部电影并不是普通的励志电影,它颇具深意。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克莱德跨越障碍,实现梦想的过程,还是阿美利卡20年代初期的缩影,是美国梦的缩影。虽然在电影的开头,阿美犯了错,但是在电影的尾声,还是可以看到,阿美积极地维护了公民的权力,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我们可以再发现一颗行星、可以消灭种族歧视,可以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这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成功机会的国度,只要你怀揣着美国梦,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并为梦想奋斗,就可以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

显而易见。

唐纳德的想法正是奥斯蒙德想要引导影评人、美国电影协会会员们认同的电影主旨。

与《阿甘正传》一样,遮掩人们不想面对的、羞愧的历史,展示给观众已经改正、打上补丁的历史,折射出主流观众支持的价值观念。

就像是《电影手册》中的描述:“它在西方社会中为现存社会体制提供一种意识形态性的辩护。”

《阿甘正传》传递的是阿美利卡自独立以来,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观:严守道德,尊重(男性)权威、注重家庭、严谨苦干,维护社会秩序,不奢谈权力等等...[1]

《冥王星》比它稍好一点,起码没有通过塑造一个被父亲侵.犯的可怜女孩,将她的痛苦、迷茫表现为大多数影迷眼中的幼稚、虚伪、自私。将她染上的一切恶习都归于六七十年代不符合主流认知、被电影遮掩刻意忽略的的嬉皮士运动、反战运动和女权运动。[2]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反叛、自由、开放,最终回归了阿甘给她的温暖的家,实际上这隐喻了珍妮回到了传统的道德之路,她的死也隐喻了她是阿美利卡社会性别歧视的牺牲者。[3]

黑人布巴这个角色更是离谱。阿甘的名字不仅是俚语呆瓜的意思,还取自3K党的创始人,居住的地点是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但所有的冲突和维权运动却在电影中被抹去,就连马丁·路德·金被刺杀也并未提及。更是通过阿甘继承布巴的遗愿,将种族问题转化为贫富问题,强调成功只与个人奋斗有关。[4]

奥斯蒙德并不喜欢自己这部根据《阿甘正传》以及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冥王星》。

在他看来,《冥王星》不是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块垫脚石,一个工具。协助他拿到奥斯卡提名,帮助《雨人》完成与米高梅的赌约。

实际上所有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操控观众想法的政治正确电影,他都不怎么喜欢。

只能说,迫于工作。

他不喜欢,但是美国电影学会爱看。

影评人也爱看。

看完了电影的电影原型人物克莱德·汤博脸上的神色一言难尽。

《冥王星》的最终剧本与他看好的第一版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好在奥斯蒙德·格里菲斯并没有因为他们之间的龌龊抹黑他的形象。

总体来说,《冥王星》电影中,他的形象非常正派,备受爱戴。

甚至在电影结束以后,还有不少影迷提出请求,想要与他合照并且索要签名。

这让克莱德·汤博悬着的心安心坠回了肚子里。

虽然奥斯蒙德拒绝分给自己理应得到的更多的钱,但是自己受到了尊重,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也自知理亏,不敢对电影剧情做什么手脚。

11月29日首映当日,受电影奖金100万美元的宣发广告影响,《冥王星》在整个北美1251个影厅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惊人的79.3%,首日票房更是攀升至了410万美元,通过当日的三场电影排期,成功登顶北美单日票房冠军。

美国媒体并未对此感到诧异。

《冥王星》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获得奥斯卡奖以后,时隔近一年的时间才推出的第一部 电影。

许多凑热闹跟风的影迷将《冥王星》视作新的谈资,自然不会错过这部电影。

更何况电影在全国1251块银幕上同步上映,数量超过当日的任何一部电影,它能够夺得单日票房榜榜首根本毫无悬念。

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一部被观众选择的电影,还得看首周票房和在《冥王星》之后上映的几部奥斯卡大热门表现如何。

但是,匮乏的数据无法阻止媒体们争先恐后地发布有关于《冥王星》的评论文章。

#VALUE!在电影上映前就与奥斯蒙德肩并肩站在了同一阵营的《纽约时报》这一次居然选择了闭着眼睛吹:“《冥王星》以克莱德·汤博的真实人生经历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幅阿美利卡社会历史文化的画卷。战后的阿美利卡面临着各种挑战,社会动荡不安,汤博的人生经历则代表了同一时期多数美国人的美好愿景和期望。作为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美国男人,他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种族歧视、俄亥俄丑闻、劳工运动、女权运动、童工运动以及最关键的冥王星的发现等等...汤博代表了20世纪初期美国白人男性的众多优秀品质,向人们展示了阿美利卡精神,美国人优良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华盛顿邮报》:“影片着眼细微但叙事宏大,围绕着主人公汤博的个人成长经历讲述了历史、映射了现实。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电影一如既往独具深意。他并没有选择苍白地讲述一个男孩的故事,而是将男孩放进了时代,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正在发生着什么,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并不是因为运气。他的成功背后有着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可以说,美国卓越非凡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梦影响了汤博,造就了冥王星;同时,汤博永不放弃的精神又反过来作用于美国梦,促使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类似于汤博的青年才俊。”

他们没有底线的夸奖显然引起了欧洲媒体的不满。

英国《视与听》再次跳出来嘲讽:“《冥王星》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最差的作品,他充满灵气的作品已经被好莱坞的腐朽和铜臭腐蚀。”

法国电影杂志《正片》:“一流的摄影、镜头建构、配乐,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故事。奥斯蒙德·格里菲斯江郎才尽,他的作品不再艺术,充斥着廉价的讨好。”

欧洲美国电影杂志互掐并不罕见,反倒是为读者和观众们带来了12月份第一个值得反复回看,令人津津乐道的笑点。

没有多少正常的普通观众在乎《纽约时报》上大肆宣传的“美国特有的、优异的意识形态”,大多数人走进电影院,仅仅因为它是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而且讲述了冥王星被发现的过程,励志,而且有那么一点点感人。总体来说,质量上乘,值得一看。

当然,被《纽约时报》影响,为美国梦感到骄傲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许多年龄偏大、经历过20世纪初期历史事件的老人头一次决定正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作品。这个毛头小子居然真的拍出了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冥王星》整部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的美德。澄清一下,他们美国人确实是电影里这样的。报纸上写的刻板印象都是外来的无耻媒体大亨杜撰的假消息。

克莱德·汤博能够发现冥王星,也全靠他一腔热血地相信美国梦。如果他没有具备美国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他根本发现不了冥王星。

如果没有汤博,欧洲佬永远都不可能发现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因为只有他们美国人、拥有美国精神的白人男性才能做到。

但无论选择了什么阵营参与“战役”,双方都得等到12月6日,《冥王星》的首周票房统计结束时才能正式开战。只有背靠数据,才能酣畅淋漓地打一场嘴仗。

那一天刚好也是也是英印合拍电影,传记类电影《甘地传》的上映日期。

然而,还没等到《甘地传》电影上映。

成立了近四个月的汤博天文台突然搞出了一个令美国沸腾兴奋的惊人消息:通过观测图片和数据分析,天文台极有可能发现了一颗新的系内行星,具体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检测才能确认。

居然真的有可能发现一颗新的行星!

《冥王星》哪里是冥王星,明明就是美国的幸运星!

如果消息属实,那就相当于美国发现了两颗系内行星!

这件激动人心的消息很快就被美国媒体争相报道,就连NASA的负责人也驱车赶往了汤博天文台刚刚修建好不久的天文研究基地,《冥王星》的票房更是在消息发布的当日实现了戏剧性的翻倍。

许多青年男女走上街头,脸上贴着冥王星的贴纸,兴高采烈的程度不亚于彗星回归、美国申奥成功。

但欧洲的天文研究者并不相信发现新行星的消息。

他们认为,这一则消息很有可能是卑鄙狡诈的美国人放出来宣传电影的噱头。

更何况,新成立的天文研究台相当不靠谱,所谓的极有可能发现一颗行星,说不定只是没经验的菜鸟找到了柯伊伯带的某个体积偏大的小行星。

这里不得不科普一下。

行星都围绕着恒星运行,80年代,人们划定的小行星与系内九大行星的唯一区别就是体积过小,第一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谷神星的直径仅有1000千米。

人们在19世纪中发现的小行星数不胜数,海王星轨道外侧直到离太阳上百天文单位处的柯伊伯带,还散布着巨量的小行星小天体。

无论如何,小行星就是小行星,与九大行星有着鲜明的区别。

双方之间的战火一触即发。

彼此的媒体都憋着一股火气,恨不得能面对面站在一起碰碰拳头,较量一下大小。

《甘地传》就这样在战火硝烟中上映。

但媒体之间的明嘲暗讽显然影响了《甘地传》的票房和自大的美国人对它的感官,这部史诗级大片在北美上映的首日,票房还没有突破百万,扑得不能再扑。

美国媒体当即嘲讽,你们吹的世纪大片好像也不怎么行啊?

英国媒体涨红了脸:那《冥王星》在欧洲还没有票房呢。《甘地传》在欧洲各国电影院上映的首日,票房也是达到了110万美元的。

此时此刻,只有意大利媒体发现了异样,说实话,时间已经过去一周半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人呢?他既没有出席活动,也没有露面缓和与《甘地传》的关系,甚至没有安慰困惑的粉丝他在医院一切都好,唯一的消息只来自于他的经纪人和公司。

你们美国媒体老老实实告诉我们,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不会出了什么意外吧?《冥王星》不会是斯莱德电影公司借着奥斯蒙德的名号搞出来的作品吧?他本人难道已经遭遇了不测?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