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八十章 民间舆论

这世界危在旦夕 通吃道人 2836 2024-03-03 13:09:37

虽然世界大战即将迎来高潮,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事反而不是战争,而是周青峰大力抱怨的“合村并镇”。

时空重启即将满十年。“圣光”降临初期就在搞社会改革,但直到十年后才真正有实力重塑整个国家的行政格局。

现在是要压缩县级以下行政村数量,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按“后世”经验——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好了,原材料和产品才能低成本流通,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同样为了摊低成本,修路就得朝人多资源多的地方修。

“百年后”的中国可以花巨资为偏远山区的单户人家修路通电,现在的中国万万没有如此能力。宝贵的钢筋水泥不能随便浪费。

1910年,中国铁路里程接近一万公里,但路网零散,管理不一。十年后,现在国内标轨铁路里程达到四万多公里,基本将一二线省会大城市连起来。

但在三四线城市的交通也不能不管。

于是便宜廉价,技术水平低的窄轨铁路纷纷上马——交通部考虑过在全国大修公路,但全年汽车产量还不到二十万辆,优先供应军队都不够。

况且现在国内石油产量不高,柴油汽油都是限购物资。烧煤的蒸汽机车在运行上方便廉价,更具实用性。

周青峰是个坐不住的人。

回帝都没三天,把自家正宫娘娘和两位爱妃喂的饱饱,他又带着警卫和秘书离开部委大院,跑到朝阳门的火车站,随便上了一趟城际火车,打算在帝都附近好好逛逛。

窄轨铁路就是米轨,车厢较小,但乘坐的客流却不少。周青峰上了车就笑呵呵的问对坐的一位老者,“老先生,你从哪来的呀?”

老者满脸皱纹,年岁不小,神情甚为阴郁。其衣着是棉麻混纺的料子,便宜又有档次,彰显身份。

窄轨火车已经启动,车轮哐当哐当的响。听着有人闲聊问话,老者叹声道:“我是河南的,进京告状却没告成。当官的不管事,反而轰我回家。”

车厢内人多,拥挤不堪,空气混浊,声音嘈杂。列车员推着小货车,像个卖货郎似的挤了过来,推销瓜子干果。

周青峰把车窗打开通通风,又招手喊住列车员,买了些零食分给同座人等,笑嘻嘻的问老者,“告状?这事我爱听。告什么状呀?”

车厢内的乘客来自各地,聚在一起也算缘分。大家磕着瓜子,专注的盯着愁眉苦脸的老者。就连同车的孩童也吃上香喷喷的荷叶烧鸡,停下了哭闹。

老者恨恨的骂了声,“近一年不知是那个遭瘟的混蛋发癔症,拍脑袋下发了什么文件,硬要把我们那块的村子给拆了。

这不但拆村,还要把坟地和祖宗祠堂也给拆了。村里人不同意,拖了半年。结果县里武装部来了一伙当兵的,逼着我们拆。

我们村当年可以出过举人的,村口有上百年的老牌坊。谁来了不夸一句‘人杰地灵,诗书传家’,结果说啥都没用,当官的就是要拆。”

“暴力拆迁啊。”周青峰听着“哦”了声。

不等问个详细,旁边有个嗑瓜子的年轻人忽然嗤笑问道:“老先生,看您这打扮是读过书的,您自己还住村里吗?”

老者一愣,答道:“我在县里教书,但逢年过节还是要回村祭拜祖宗的。”

年轻人再笑,“让您再回村里长住,乐意吗?”

这话让老者不乐意了,愠怒道:“你这后生年纪不大,口气倒是跟那些当官的一样。我是教书的,如何在村里常住?再则,村里农户故土难离,难道刨人祖坟也有理了?”

一年多来,“合村并镇”的工作确实闹得全国各地都沸沸扬扬,不理解的,告状的,公然反抗的都有。

老者开了口,车厢里议论声也大。

可年轻人更笑了,“难道老祖宗希望看到子孙后代受苦受穷?老先生,您是过去的私塾先生吧。家庭成分是什么?我打赌不是贫农。”

就这一句,车厢内的议论声迅速压低。原本大伙挺同情这愁眉苦脸的老者,但一问家庭成分,阶级鸿沟就出现了。

能当教书先生的,肯定不是贫农。

老者大概是在类似问题上吃过不少苦头,不服气的哼哼两声,当即闭嘴。年轻人却不过他,嘲讽的说道:“这都啥年代了,守着祖坟能发财?

就说我们乘坐这窄轨铁路吧,报纸说这玩意造价便宜,修的又快。几年的功夫,各省已经修了五万公里。

别看它跑的慢,时速只有三十公里。可一个市只要通了它,日子铁定好过。

老先生,不是我要骂您。您自己都不愿受穷朝县里跑,凭什么要别人替您留守农村?难道为了守坟?”

“这话说得对!”旁边有个中年人插了句,语气肯定的说道:“听说城区三十万人口就能升县级市,可以自筹资金通铁路。

我是河北的,我们那儿好几个县都在想方设法把人口集中到县城,方便申请在县里设个铁路站台。

只要有铁路站台,县里的农货就容易卖个好价钱,也方便办厂开矿,来钱快。哪怕穷苦人出去寻个零活也容易些。

过去我们那的人一年累到死也收不了多少粮食,连个柴个米钱都赚不到。到冬天更是只能窝在家里,靠喝稀饭挺着。

现在大家都学聪明了,秋收后就想法出去打零工,就算没赚什么钱,至少能吃饱肚子。玉米面的馍馍肯定管够,个把月还能吃肉打个牙祭。”

中年人说的乐呵。又有个壮实的汉子接着道:“咋可能不赚钱?肯定赚的。我们那前两年就通了窄轨铁路,原本是开矿用的,后来跟市里标轨接通。

修通铁路真是让老百姓开了眼界。

现在村里的姑娘小伙都嫌弃种地太累,宁愿去厂矿当工人。我们那儿有个石灰矿,还有县里的玻璃厂和炼铁厂,每次招工都挤满了人。”

这话一说,旁边立马好几个乘客询问壮汉是哪里人?工厂还招不招人手?大伙语气急切,显然是对招工的事非常关心。

只是壮汉摆手笑笑,“现在各地国有工厂企业只招退伍兵。私营的企业么,其实也喜欢用退伍兵。”

这说来又是另一个话题。众人议论声更大,一则是各地征兵名额,二则是正在进行的战争。

外界只知道中国为了应对战争大肆扩军五百万,还将军费从一口气提升五倍,却不知道这其中有很大水分。

可对老百姓来说,却知道参军是改变命运的少有渠道之一。

五百万军队中超过一半是农垦师和工程兵。好多士兵从入伍到退伍,连枪都没摸过几次,整天就是受训学习和修理地球。

这是在普及基础教育之前,针对十五岁以上,给已经不适合从小学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底层年轻人一条出路。让他们不至于困顿一生。

这个群体有上亿人口,数量庞大,放任不管是浪费人力资源。但他们从农业社会出来又根本不适应工业生产,于是必须参军接受纪律改造。

对工厂来说,守时守纪的退伍兵显然是要比连时间观念都匮乏的农村青年更适合当工人。这又逼着各地为征兵名额进行争抢。

每年春秋征兵季,各地武装部都要跟打仗似的,既要向上级申请更多的名额,又要保证向部队输送最优秀的兵源。

所以中国的五百万军队看似庞大臃肿,可实际上是个超大号的军事训练营。虽然养部队的成本大,但效益也极高。

完成两年或三年兵役后,大批士兵犹如在炉火中淬炼,能力翻倍提升,回到地方也是建设骨干。

国务院正打算将军队规模继续扩大到一千万,以便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锻炼。特别是加大女兵数量,提升妇女权益。

在其他列强眼里,中国军队是谜一般的存在。民众参军热情极高,士兵为了提干也有极强的训练和作战热情。

几百万脱产军队不但没把中国拖垮,反而让它越变越强。相比之下,欧美参军的利益少,民众反而不愿意参军,非得搞义务兵役制才行。

过去俄国有一百多万常备军,把西欧各国吓的够呛。现在中国几乎没有遭受陆地侵略的可能,但常备军将长期稳定在上千万左右,这可太吓人了。

开头的年轻人接下话题,说道:“报纸上说了,以后农村人口只会越来越少。大家想过好日子,都会想尽办法进城。

与其等着今后农村自然消亡,不如现在就对乡村进行改造,让它能更适应未来。我就是村子里出来的,但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

周青峰向年轻人问了句,“你打算待在哪儿?”

“想留在帝都,毕竟好找工作。”年轻人自嘲的笑笑,“但我能力一般,只怕留不下。不要紧,周围城市也行。

我听电台里的新闻,说华北干旱,帝都不适合承载太多城市人口,要将院校企业乃至政府机构都搬出去。产业可以集中,但人口不能过度集中。

如果真如此倒是大好事,好些地方能受益。我也不用离家千里找工作,照顾爹妈也容易些。”

周青峰稍稍点头,这车厢就是个小小的市井,聊的现状就是他在背后推动。包括强行“合村并镇”,发展轨道交通,扩大军队规模,控制超大城市人口数量。

社会底层其实就反应国家发展方向,民间舆论可比官样文章更靠谱。目前来看,“圣光”掌控的中国还是很有活力的。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