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世家崛起之后, 这天下可以说是皇帝和世家共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更是如同流水一般的更换,可是天下世家却不是如此。
所以才有了那句“流水的皇帝, 铁打的世家”。
别看李唐这个时候已经得了天下,开疆拓土, 但是在世家眼中,也不过尔尔罢了。
隋朝的时候自然也一样的。
所以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都想要摆脱世家的控制。
毕竟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做事的时候, 还要被什么人掣肘着。】
【所以在隋朝的时候创立的科举制,李世民将其更加完善了些,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 用科举代替门第。
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 以功臣代替世胄;
还接纳封德彝之议, 命宗室出任官吏, 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在其他的制度上,唐朝也是依旧延续了隋朝的制度, 并没有因为隋朝是在他们前面的朝代而避嫌。
如中央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地方上也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 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
均田制、租庸调制等都是继承并且发展了的。】
【除此之外, 李世民在历史上最被人称道的一点是从谏如流,
他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 即位后尽力求言,扩大谏官的权力, 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最出名的谏官当然就是魏徵了,这位显然也是个柿子捡软的捏的主。
——魏徵此人,辗转了好多人手下,也没有传到他进谏的本性,到了李世民手下的时候,就突然激烈了。
在李世民一朝,他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那说话确实也挺难听的,要不然以李世民的这种脾气,不会暴跳如雷的跟长孙皇后说要杀了魏徵。
魏徵也是有恃无恐,所以说话越来越不客气,这就是个循环了。】
魏徵:“……”
所以自己在李世民手下之后居然是这么放肆的吗?这种日子……
还有点期待来着。
他看了一眼前面的李建成。
太子固然不错,天幕上对他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肯定,但是比起李世民来说,他还是差了许多。
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那之前的就不是那么的需要了。
魏徵承认,自己的心已经飞到李世民那边去了。
尤其是现在天幕说了,李世民能够容忍自己那犀利甚至是刻薄的劝谏……
魏徵就更加想要过去了!
李建成低声道:“魏徵,看来你还是更适合李世民那边啊……”
“殿下,臣……”
【不过魏徵也并不是说有了新君忘了旧人的,
在武德九年冬,李世民下诏追赠李建成、李元吉王爵及谥号,重新安葬二人。
一般来说,这个时候的李建成旧臣都要避嫌一下的,不然的话让新君忌惮就不好了。
但是下葬当日,作为李建成东宫旧僚的魏徵、王珪并未躲避,反而上表请求陪送灵车到下葬地。
丝毫没有避讳。
李世民不光没有觉得这个要求很离谱,在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之后,还进一步命令原东宫和齐王府的旧僚属都去送葬。
不得不说,李世民在做人这块那是相当可以的,也难怪那些曾经的隐太子旧臣在成为李世民的臣子之后,都死心塌地的。
给我我也死心塌地。】
【当然,也不是说李二陛下就真的这么完美了。
他更像是个脾气好的普通人。
哪怕是对魏徵再容忍,他也有生气的时候,比如我刚说的,他生气了也想要了魏徵的命。
不过李二陛下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不让上头的冲动主导自己的理智,能听得进去逆耳忠言。
我想,这也是长孙皇后、魏徵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依旧敢于进谏,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正确的话,李世民哪怕是一时之间没办法接受,慢慢的也会改过来的。】
【甚至对于自己骂过乡巴佬的魏徵,李世民还有这样的评价: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有这样胸襟的李世民和魏徵,也算是君臣相得的典范了。
再看看那些听不进去臣子进言的皇帝们,或者是臣子说什么自己就是什么的皇帝们……
哎,皇帝和皇帝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别都大。】
某些位面的皇帝们:“……”
隐约觉得自己被内涵了,但是因为陈曦没有明说,如果他们现在跳出来的话,好像又很不打自招的样子。
而前面又是听了李世民生气的时候想要杀他,又是在他死后想起来推倒他的纪念碑的魏徵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李世民的胸襟。
自己说话有多难听,魏徵终于开始反思了。
这样一个皇帝,就算是说话的时候稍微委婉一些也不是不行。
他又不是不听!
不过转念魏徵又想起来,陈曦刚刚说的房玄龄家事上李世民的问题。
嗯,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婉转,这个不骂的难听点,李世民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的。
【除此之外,李世民重视法治,当然,这点是每一个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会坚持的一点,
一旦法治乱了,那社会离动乱就不远了。
尤其是皇亲国戚和官员大吏,在他们开始肆无忌惮作威作福之后,基本上就会爆发疯狂的农民起义,
到时候,距离这个王朝被推翻也就不远了。】
皇帝们闻言都开始思考起来,自己此前是不是对这些事情有点太过不上心了。
以往他们对皇亲国戚网开一面的事情太多了,而这些皇亲国戚欺凌的大多也都是平民百姓。
就算是最盛世的年代,也不是没有农民起义的。
现在看来……
他们做的还不够啊……
【在经济上,李世民也做到了和其他帝王不一样的地方。
——他并不歧视商业。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粮食就是一切,所以士农工商的排行之中,商人乃是最末位的。
武家祖宗,您年轻的时候是商人是吧,我记得好像连鞋子都不能穿同一个颜色的。】
突然被cue到的武士彟愣了一下之后点了点头,苦笑道:【不错,不过还好,后来跟随高祖起义之后,我家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
【其实古代生产力不够发达,只有绝大部分人都去种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是一个应该进步的点,
不过很多帝王为了能够保证这点,又继续歧视着发明创新的人,搞得工业的进步就一直原地踏步。
尤其是商人,因为商业来钱快,且会让原本种地的人心思浮动,所以大部分的朝代对商人都不是很客气。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也能充分说明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的眼光。
只有短视的人才会觉得,只要我封住了这点,或者我让人们不去做这件事就不会有其他的变化了……
没错,说的就是明清之后的闭关锁国。】
【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了,觉得周边的国家都永远在自己身后了,关闭了海上的通道就没有意外了;
商业不发展,农业就可以跟上了;
哪怕是别的国家带来了超过他们水平的东西,也觉得不过尔尔,甚至因为有人坐在自己前面就不用了,
这种人……
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治国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是秦始皇汉武帝或者是唐太宗这种千古一帝的话,
我想应该是能抓住这种机会,带着华夏走向工业革命,而不是被人狠狠甩在后面,开启了百年近乎亡国灭种的危机的。】
这已经不是陈曦第一次提到发明创新了,尤其是年代越古老,生产力越落后的朝代,对陈曦的话感受就越明确。
后世种地的方式比他们先进多了,这应该就是技术的进步吧。
【开放的经济态度,给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带来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整个世界上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
这也就代表了当时大唐的经济实力那是没的说的。
大唐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都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李昞骄傲的扬起下巴:【这就是我孙儿的能力!】
武士彟也与有荣焉。
毕竟他女儿的皇位是从唐朝的皇帝手中拿过来的,也就是说唐朝的荣耀就跟他女儿的荣耀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武士彟的心情和李昞一样骄傲激动。
【军事上李世祖说了很多,我就不多加以赘述了,只说一点吧。
在我们后世,称呼唐朝的时候,是巨唐。】
巨唐!
没有人不知道“巨”的意思,但是没有人敢确认巨唐的意思。
或者说,哪怕是盛唐之时的人,都不能确认自己是巨唐的人。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巨唐有多巨大呢?
我们一句诗来说明一下吧:“开远门前万里堠”。
也就是说在开远门前有一石碑“立堠”,上书“西极道九千九百余里”。
也有一种说法是“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不过这也是大唐人的谦虚了,因为在《资治通鉴》里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这下,大家对巨唐有没有比较客观的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