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 早期的李隆基是十分懂得放权,也十分懂得听劝的。
他不光照做了姚崇的“十事要说”,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还将大部分的权利都分给了这位丞相。
早年姚崇曾经带着一批郎官任命的名单, 去李隆基面前,请求皇帝对他拟任的官员进行批复。
郎官也是五品官员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不过在姚崇念这个名单的时候,李隆基不发一言, 似乎没有什么态度似的。】
【姚崇见状,心中惴惴的离开了。
后面李隆基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出来安抚姚崇,表示陛下的意思并不是对姚崇有什么不满, 或者是姚崇做错了什么,
只是李隆基想要借此事对姚崇表明一个态度, 那就是一般的官员任免、一般的国家事情,由宰相做主就可以了。
这种胸襟和气度, 也是李隆基能够率领群臣,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李昞眼中有些欣慰。
前面听了一长串自家子孙被宰的七零八落、被一个女人左右了王朝的消息,这个时候听到有了个还算出息的子孙,那自然是会欣慰的。
【这个李隆基, 还算不错。】
【我们家曌儿的孙子, 倒是也遗传了几分曌儿。】
武士彟也不甘示弱,跟着开始夸。
毕竟李隆基是武则天的亲孙子, 那和奶奶当然有着联系了。
李昞:【……】
多少有些憋屈,可是武士彟说的也确实没错, 他的教养也不允许他在这个时候反驳出什么不好听的话来。
于是只能暗暗生闷气。
【姚崇上任之后,很快展现了自己优越的治国才能。
他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将红妆政治时代女子为了能够保证自己权利留下的隐患除掉。
除此之外,姚崇做的最优秀的一点,便是处理了开元初年的蝗灾。】
【蝗灾!】
蝗灾!!!
这个词一出现就刺痛了多少人。
要知道,蝗灾可以说是天灾,每次出现都会将庄稼吃的一点不剩,农民多久的辛苦付之东流不说,还会造成严重的饥荒。
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此十分惶恐,且没有办法。
毕竟蝗虫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杀也杀不完,铺天盖地的,看起来仿佛是上天的警告,就算是真的有人想要去杀蝗虫,在古代这种敬畏鬼神的时期,也被吓跑了。
而种花自古便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但是系统性的研究蝗灾,也还是在明清时期。
前面基本都是出现了就任由蝗虫泛滥。
陈曦讲完这点之后,众人都是一愣。
【这……不是上天的警告吗?】身为一国之王,嬴稷也不是没有遇到蝗灾的情况,所以他也很关注这个。
【你要硬这么说也可以。】陈曦耸了耸肩,【蝗灾的出现,干旱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合蝗虫的孵化。
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就束手就擒,任由蝗虫泛滥,那么这个天灾就会变成更大的人祸。
过往的君王和百姓都觉得这是天灾,蝗虫算是天上的使者,不敢动什么。
可是姚崇不这么觉得,在开元四年时候,山东地区发生蝗灾。
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是姚崇上奏,希望灭除蝗虫。
当时的朝廷沸腾,却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甚至连李隆基对此都犹豫不决。】
【姚崇对此表示:这帮儒生不知道变通,迂腐不化。
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
现在飞蝗遍地,蝗虫泛滥,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
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就这样,李隆基被说服了。
但是说服一个李隆基还是有些不够,姚崇又对百官表示: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
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其他人!】
【就这样,在姚崇的坚持下,治蝗灭蝗运动还是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而这段时间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只不过姚崇太能干了,作为一个救时之相,他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将大唐帝国给从混乱之中拯救了出来。
但是前面我也说了,李隆基对待宰相的态度,其实跟汉武帝刘彻有点像。
说的不好听点,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隆基和刘彻对这样的评价倒是都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对于皇帝来说,这种评价其实并不算是恶评。
烂好人的皇帝,反而才在这个位置上待不长久。
【姚崇虽然能干,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点,比如他喜欢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
而李隆基前期的用人风格便是专任而不久任,也就是说他用一个人会把所有的权利都放过去,
但是因时而动,在他察觉到这个人不适合现在的国家之后,便会立马毫不留情的抛弃。
所以在国家稳定之后,李隆基便决定换一个新的宰相了。
当然,李隆基和刘彻相比温情的一面此时显露出来,他并没有直接找茬撤掉姚崇,而是借大赦长安囚犯,却不赦免姚崇小弟的事件来敲打了一下姚崇。
姚崇也很聪明,在此事之后便递上了辞呈,辞去了宰相职位。】
【在姚崇罢相之后,李隆基选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能够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
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
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
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宋璟也没有干了多久,他为相四年,也被李隆基给换了下去。】
【之所以提到姚崇、宋璟,主要还是说明一下武则天和李隆基的眼光。
这两个人和贞观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并称唐朝的四大名相,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由此可见,能够将他们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和能够因时制宜任用他们的李隆基,
那都是有眼光的皇帝。】
被提到的四个宰相都很诧异,不过很快也都淡定了下来。
他们自己有多优秀,自己还是了解的。
正因如此,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之后,开始对姚崇、宋璟产生了兴趣。
天幕说的还是太笼统了,他们多少能够从天幕所说的事情上看出来这两个后辈的一些东西。
确实也是有些本事的,也有着各自的缺点。
不过无论如何,能跟他们一起并称,那确实是不错了。
李世民也很是激动:“玄龄、如晦,看,天幕对你们二人的评价真的很高!”
二人冲着李世民行了个礼:“陛下过誉了,臣等有这样的成就,被后人如此夸赞,还是靠陛下的功劳。”
李世民摆摆手:“还是你们二人自己有本事,若不是你们辅佐,朕也不会坐在这里,也不会成为被后世敬仰的皇帝。”
双方互相拍了拍马屁,都是心满意足的继续抬头。
虽然说现在这个皇帝日后会出现很多情况,但是起码现在看来,这个皇帝还是挺靠谱的。
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被那般评价啊?
【开元前期李隆基的宰相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
张嘉贞善于决断,长于奏对。
没过多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张嘉贞。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其实已经对自己的政绩十分满意了,国富民强,是时候搞一搞皇帝们都想要搞的东西了。】
【不会是封禅吧?】嬴稷是时候给陈曦捧了一下。
【不错,正是封禅。
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恐怕觉得自己治下的大唐帝国会一直如此繁荣昌盛下去。
不过张说这么厉害,也没有能维持住李隆基长久的宠爱。
在他之后,李隆基还是换了很多宰相,
这些宰相就不如前面这几位了,也没什么好提的。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是的非常正常的,他也是武则天时期,通过科举制度被选拔出来的人才。】
说到这里,陈曦感慨了一下:【看看,李隆基换的这几个宰相,包括前面我没有刻意提到的张说,
其实都是武则天时期选拔出来的人才。
虽然当时武周一朝的人才够用了,张悦、张九龄等也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被贬谪,
不过李隆基创造开元盛世的人才储备,都来自于自己的奶奶。
不然怎么说武则天的武周时期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呢?】
武则天闻言淡淡一笑,对上官婉儿道:“婉儿,听到了吗?”
上官婉儿:“……陛下的意思是?”
“那张氏兄弟,找出来,杀了吧。”
人才什么的倒是不急,这两个男宠却是不能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