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秋七月, 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允炆和朱棣叔侄之间就此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
朱元璋估计万万没想到, 自己想要给孙子留个好的朝堂,把他拿捏不了的都杀了,
分明朱允炆也已经表露出了对藩王们的不满,但是却并没有处理这些权威最重的藩王们。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允炆朝堂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反而朱棣, 那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上马能战下马能治。
经常也有人拿朱棣和李世民做对比呢,因为都是二代,而且都开创了盛世。】
朱棣:“!!!”
前面的时候他还有些担心呢, 毕竟反的是他的亲侄子,还是老爷子钦定的继承人。
但是这种担心在听到朱允炆急着削藩的操作时他就松了半口气,现在是把整口气都松下来了。
身为儿子他还是比较了解爹的, 朱元璋控制性这么强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希望大明一直好下去。
至于是什么形式上位的, 从他那么欣赏李世民就能看出端倪——重要, 却又不那么重要。
只要他干得好,那什么事都可以商量的。
想到这里, 朱棣的腰背都挺直了不少。
接下来天幕夸他的话肯定会更多,赶紧来吧!
朱棣挺胸抬头。
他已经做好了如狂风暴雨般的夸赞的准备了!
……
虽然可能也会和父皇一样,被说出一些缺点吧。
朱棣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有的,他就算是有些能力, 可是也绝对比不上自己的父皇。
否则的话他还用得着像天幕说的那样, 听父皇的,眼睁睁看着皇位落到朱允炆那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东西身上吗?
早就跟唐太宗李世民一样, 起身篡位了,哪还用的着等削藩之后才反呢。
【靖难开始的时候, 朱棣尚且不占兵力上的优势。
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
而这个时候,朱允炆手下除了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
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连朝鲜国王李芳远都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朱棣。
——哦,朝鲜就是之前的高丽。
在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在松京寿昌宫即位,
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王昏聩,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
虽然大家也知道了朱允炆没有能对抗的过朱棣,但是听到高丽这个国家居然能跑过来干预中原的内政,实在是胆大包天。
本来还对朱棣看不顺眼的朱元璋瞬间就顺眼了。
“标儿,你这儿子有点拎不清啊,回头还是要好好教教。”
朱标也是很无语,对这个儿子他也是养了没多久。
“父皇,儿臣回去会好好教训他的。”
无论是内部闹到什么程度,跟高丽也没什么关系,那边居然敢胆大包天的插手。
朱允炆都没有这个警觉,还当什么皇帝?
“还有,那朝鲜既然如此拎不清,打了算了。”朱元璋原本还打算不攻打朝鲜呢,现在看来还是别了。
“陛下英明!”
【虽然朱允炆那边这个时候还是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朱棣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
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
于是朱允炆这边的军队一直节节败退,后面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师抵达长江北岸的南京龙江驿,
朱允炆无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诏,并派庆成郡主与朱棣谈判,以割地为条件要求停战议和,但没有成功。
朱允炆这点还是很天真的,他觉得这件事情自己开了头就能由自己来结束?】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叹了口气。
换位思考,如果是他的话,这个时候也不会当真听话放弃了。
都已经起义了,再被诏安之后,可能短时间内真的会有一点好的待遇,时间一长绝对会出事。
【这个时候朱允炆颁布勤王诏书,下令天下勤王:
“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
近者诸将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阙,已敕大将军率师控遏,务在扫除,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
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
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
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虽然朱允炆在诏书里痛斥朱棣这方大逆不道,荼毒生灵,
其危害直逼京畿,号令全国臣民迅速勤王,
也把将朱棣入犯的原因说成是“朕不德”,希望博取臣民们的同情与支持,共同起来勤王护驾。
不过很可惜,朱允炆下了罪己诏也没什么用,地方官府一兵一卒都没有赶来南京勤王。】
【一个是因为建文帝发出这份“罪己诏”大约是在建文四年五月下旬,这时离最终失国一个月都不到。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即使地方官僚忠于建文帝,马上出去招募兵马,但募兵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成的。
而且在朱允炆发出罪己诏时,苏北差不多都被朱棣控制了,也就是说朝廷与北方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剩下的就只能靠南方诸省了。
但由于凶悍的燕军流窜地相当厉害,南方地区官衙内意志不坚定者或者没有骨气者都持观望态度:
大明皇家侄儿与叔叔打起来了,但说到底都是他们老朱家的事,外人少管为好。】
【还有就是,朱允炆重用文臣,提高文臣的地位与待遇,这在无形中冷落了武将们,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因此大家看到,朱允炆军队里的将领不是打败了逃命,就是一股脑地倒戈投降到朱棣这边,
而朱允炆所倚重的偏偏是书生文臣,文臣不掌兵权,何以勤王?
明初朱元璋开创的卫所制度中士兵生存条件并不好,战时打仗,和平时期从事繁重的劳役。
明朝初年的军籍是世袭的,好端端的老百姓有谁乐意将自己的子孙送到军队里去当兵呢?
所以说,朱允炆号召勤王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而不能说江南或者全国臣民弃之不顾。】
【然后很快,六月十三日,朱棣抵达金川门下。
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
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他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很快便处死忠于朱允炆的诸臣,史称“壬午殉难”。】
提心吊胆的听到这里,朱元璋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哎,还是闹成了这样。
朱标叹了口气,拍了拍朱棣的肩膀:“四弟,你辛苦了。”
朱棣眼眶都红了:“大哥……”
别说是到时候的朱棣想不想造反自己当皇帝,反正现在的朱棣是没这个打算的。
比起当皇帝,他更希望给自己的大哥当大将军。
大哥在京城坐镇,他出去南征北战。
这种不太需要脑子的活动还是比较适合他。
但是朱允炆实在是太过分了,上位便开始削藩,虽然天幕上没有讲具体做了些什么,可是湘王朱柏无以自明,自焚而死,这件事天幕是说了的。
究竟是怎样的削藩策略,会直接逼得他的兄弟自焚而死啊!
朱标显然也是这么想的:“无论削藩是不是个好政策,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削,都证明了允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而且藩王们怎么说也是孤的亲兄弟,许多甚至还是一母同胞,他却手段强硬,直接贬为庶人……
父皇,儿臣以为,就算日后儿臣当真遭遇不测,这皇位也绝不可交给允炆!”
朱元璋叹了口气。
这个事情别说是朱标提出来了,就算是他不提,朱元璋也在他的皇位继承人人选上面把朱允炆去掉了。
原因则是正如朱标所言那样。
他对文人宽宥了,但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太苛刻了。
这和朱元璋的处事风格完全不同,甚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还在襁褓中的朱允炆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就这么跟帝位擦肩而过了,只有他的母亲在暗自垂泪。
倒是已经在皇位上的朱允炆这个时候脸色苍白。
靖难之役还没有开始多久,现在他和燕王朱棣之间的胜负尚且还分不出来呢,天幕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原来他重用的文臣在打仗的时候都是废物,根本打不了一点。
原来他可以用的武将都被他爷爷给杀掉了,所以才导致他现在没有武将可用的尴尬局面。
原来他的叔叔们真的是心怀不轨的!
最后一点才是重点!
没有人会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尤其是当了皇帝的人。
朱允炆能力不一定很高,但是自负是有的。
从他上位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削藩,削藩之后下罪己诏都还要骂两句朱棣就能看出来了。
削藩势在必行,但是这次一定要好好谋划了……
跟这个朱允炆同样界面的朱棣:这次要提前起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