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距离他第一次回来不久, 在永乐五年出发,永乐七年回国。
这一次他是奉命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 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不过这次下西洋, 《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
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是一起的。】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便是在永乐七年的九月了,
这次郑和是正使, 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 暹罗, 假里马丁, 交阑山,爪哇, 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 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 淡洋,苏门答剌, 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费信、马欢等人一统前往。
这次下西洋郑和这边遇到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他到了满剌加之后,奉朱棣之命,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
这个事吧,多少有点挑事的味儿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满剌加是暹罗属地,暹罗自此自然是不敢侵扰满剌加的,哪怕他肯定是有不满的,只是碍于明朝实在是强大,敢怒不敢言罢了。
而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之后曾于永乐十三年亲赴明帝国朝觐。
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
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尺,长□□丈的标本6株。】
【然后是在锡兰山国的时候,也遇到了点问题。
郑和刚去的时候,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
但是我们郑和颇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
在回程的时候,他又回来了锡兰山国,
那亚烈苦奈儿肯定是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和其家属。】
陈曦感慨道:【是不是感觉出来了一种熟悉的味儿?
就汉朝的时候一人灭一国,唐朝的时候不灭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将的那种味儿?
宋朝的时候人软了,但是明朝的时候有着强大的后盾,这股味儿就又回来了。
不管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这个举动用意如何,他确实让明朝短暂的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不过……】
这个转折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在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二帝在阅历及个人能力上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会的稳定,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转而以守成为主,
这样的锐意进取和意气风发,其实很少再见了。
而且我想众位肯定也在想,为什么现在郑和下西洋都下了那么多次,看起来好像还很无敌的样子,
我却又抨击了很多次明朝的海禁政策,让中原没有赶上西方的功业革命呢?
因为这个时候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之后封闭了就没有再理会世界上其他的变化了。】
【当然这还不算完,在郑和带着亚烈苦奈儿回去之后,
朱棣表示了原谅,特别大度!
然后转手就下诏锡兰山国另择贤君,进一步提高了明帝国在东南亚的威信。
嘿,想不到吧!】
能够废立一国帝王,这在哪里都是一个很威风的事情了。
朱棣本来还害怕自己的父皇朱元璋会生气,现在松了口气。
能够做到这样,就说明大明在他手上的时候并没有落后什么,反而还更强盛了。
【然后便是永乐十年的第四次下西洋了。
这次还是郑和作为正使,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
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勿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
虽然说是永乐十年开始的,但是真正出发就已经是永乐十一年了,
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
可谓是人数众多的一次了。】
【这次的郑和也一样是代表着明朝和朱棣的,所以他第一站就到了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
到苏门答剌时,苏干剌刚刚弑君篡位,明朝方面认为他是“伪王”,他则恼怒明廷不赏赐自己,遂率大军截杀郑和船队。
郑和率明军以及当地部队奋战并获胜,追击到喃渤利国,生擒了苏干剌。
这不得夸一句有勇有谋吗!
本来只是来指导一下你们罢了,但是你们既然动手,那就别怪我们反击了。
之后船队还曾在三宝垄休整一个月,期间郑和、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
郑和命哈芝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
此后,船队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
【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第四次下西洋结束。
九月,郑和等人献俘于北京,不过这次朱棣并没有像之前一样赦免苏干剌,而是直接杀了,犒赏有功将士。
同年十一月,麻林国等国使者向明廷进献“麒麟”等兽。
这个“麒麟”据考证可能并非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那个瑞兽麒麟,而是后世被我们称之为长颈鹿的一种动物,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个进献瑞兽的行为,代表了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的!
也代表了郑和将明朝的国威成功宣传了出去,获得了一致的认可。
第二年的时候,朱棣还树立“天妃宫碑”,表示对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队的感谢。
不过我想其实更应该感谢的,是郑和丰富的经验,灵活的应变,和船员们的鼎力支持吧。】
【第六次下西洋是永乐十九年,郑和再次领命护送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此次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也就是来回接人了。】
郑和本人:“……”
虽然这个话其实没什么问题,他这几次下西洋之中多少就是承担了一个接送人的职能,但是说出来还是怪让人觉得没劲的。
但是天幕对下西洋这项活动整体来说还是很看好的,这让郑和整个人都机灵起来了。
【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正月的时候朱棣还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让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七月,朱棣便去世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
别看朱高炽在朱棣还在世的时候是大明的常务副皇帝,但是他的许多理念还是和朱棣不一样的。
所以在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采取措施减轻民困,对外进行战略收缩。
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的即位诏书中,朱高炽宣布停止下西洋。 】
朱棣瞥了一眼自己的儿子。
也不怪他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实在是他有些时候……
“看来太子对朕的决定多有不满啊……”
朱高炽胖胖的身子哆嗦了一下,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确实对朱棣的很多行为不满,对朱元璋的很多政策也有意见,不过在这两人在世的时候,那是不敢提的。
起码不敢明面上正着来提。
但是在很多地方上他也没少跟朱棣反着来就是了。
若不是诸位大臣们力助,他这个太子的位置,估计早就换成自己的弟弟了。
可是日后还是自己继位,要是没什么大过错的话……
朱高炽心中定了定,道:“儿臣不敢,只是儿臣的理念和父皇的稍有偏差罢了。
就如同父皇和祖父的理念稍有偏差,是一样的。”
朱棣:“……”
他噎了一下。
这臭小子,居然敢把父皇拿出来压他……
不过朱棣也不得不承认,真要说什么和先皇执政理念悖逆,他才是最大的犟种。
他倒是没有大刀阔斧的改动朱元璋的政治策略,他直接把朱元璋定下的皇帝给掀翻了……
但是朱棣也还是决定要敲打一下自己这个儿子。
“牙尖嘴利!朕也不跟你争口舌之快,若是一会儿天幕说你做的不好,你这个太子就换人吧!”
此事也不是第一次被提了,朱高炽也十分淡定:“是。”
【虽然朱高炽并没有继续支持下西洋一事,但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短,
他儿子朱瞻基继位后,于宣德五年还是继续命令郑和出海的。
此次乃是命他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等地。
人数也颇为可观,根据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这也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