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朱厚熜还挺孝顺的……】嬴稷感慨了一声, 【就是只孝顺自己的爹,不太孝顺自己的祖宗。】
朱世珍:【……】
他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但是听他们的意思, 好像这是个很不好的行为似的……
最后只能叹了口气。
【我们继续说回朱棣的事情。
到了就藩的时间,洪武十三年的时候, 朱棣就藩北平。
这个时候的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
名义上, 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
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 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
这些人也就是一开始的朱棣手上的第一桶兵吧。】
【还有一个朱棣后来重用的大臣, 也是这个时候由朱元璋派给他的了。
这个人便是姚广孝。
诸王初封时, 朱元璋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
一来是因为朱元璋自己的和尚情节, 他曾经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僧侣;
二来便是他要这些和尚为了去世的马皇后诵经祈福。
不过他可能万万没想到,他给朱棣安排的这个和尚, 在后面鼓动朱棣造反上面那是颇有建树。
这个和尚便是道衍,后面由朱棣赐名姚广孝。】
【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洪武十五年的时候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朱棣交往密切, 十分投缘,
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
这两人后面都成了朱棣的谋士。
除此之外, 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 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其实已经很倚重朱棣了。
当然,朱棣也没有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朱棡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其实晋王朱棡的能力也不比朱棣差多少,只是很可惜晋王朱棡英年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去世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只可惜,朱棣这么有能力,太子之位还是落不到他头上。
虽然说朱标身为大哥,对自己的弟弟们都有照拂,可是这皇帝之位乃是世间最尊贵的位置,谁又不想当呢?
所以在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引起过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怎么说呢,很多时候,活得久就是优势啊!
你看太子朱标和晋王朱棡,就是因为活得没有朱棣久,这不就和皇位无缘了吗?
除了这两位,朱棣的另一个兄长秦王朱樉也已经去世了。
在朱元璋去世之前,朱棣已经成为了大明皇室里面最年长的藩王。
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从朱元璋在晋王朱棡去世后给朱棣的敕谕: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也能看得出来,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不过,朱元璋作为一个疑心重的人,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儿子。
他也虑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
所以,朱元璋临死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也显示出了他对朱棣和藩王们的忧虑。
哎,要是真忧虑,那就直接在发现朱允炆想要削藩的时候削了不就完了吗?
这帮藩王们就算是对朱允炆再不怎么样,但是对朱元璋,那是没有任何胆子敢叫板的呀。】
【事实证明,朱棣也不是那么听话的人。
虽然朱元璋要求藩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但是朱棣还是从北平到南京。
只是朱允炆诏令不得进京,朱棣才不得不回去。
在朱允炆开始削藩的时候,朱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
表面上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赶制军器。
这个时候朱棣也不是没有动摇过,他问道衍,也就是姚广孝:“民心向彼,奈何?”
百姓要是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呢?】
【这也证明,开始的时候朱棣谋反的心并不是很强,只是被逼到了这条路上。
如果不是朱允炆不近人情的步步紧逼,和姚广孝的撺掇,朱棣还真可能就老老实实的当个藩王一辈子。
不过先是朱允炆削藩,甚至导致最老实最无辜的湘王朱柏自焚以证清白;
再是姚广孝为了坚定朱棣造反的信心,不仅自己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还找了许多和尚道士给朱棣批命,说他是天命所归的皇帝。
再加上朱棣本人也有野心,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朱棣造反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确实不得不反。】嬴子楚感慨道:【天授不取,反受灾殃。】
【是这样了。
到了建文元年六月的时候,齐泰抓起来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得到了燕王朱棣将要举兵谋反的消息。
当然那,这个消息到底是不是邓庸说出来的,那就是不好说了。
毕竟“君要臣反,臣不反也是反”嘛。
但是有了这个消息,齐泰便名正言顺的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
不过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来,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真不怎么样。
他这么重视的力主削藩的齐泰选择的这个人,正是朱棣旧部,
此时直接就投降朱棣了,朱棣立马就有了准备。】
【七月,朱棣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然后将张昺、谢贵一举擒杀,
然后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成功占据了北平。
染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然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仍称现在是“洪武三十二年”。
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
【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边,所以最开始打仗的时候,北边的将领基本都是朱棣的旧部,不用打就投降了。
朱棣这边的进展也算是十分顺利。
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八月的时候,朱允炆任命朱元璋时期的将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30万大军前往讨伐朱棣。
结果现实比想象骨感,耿炳文大军到达真定,先锋刚刚抵达雄县,便被朱棣夜袭,围困起来直接屠杀了。
哎有一说一,大家自己人打,搞屠杀真的没什么意思。
当然,我也不懂什么军事,说的这些也都是从史书上和各个专家的讲解那里来的。】
朱棣:“……”
那她有什么好说的?屠杀这种事情,有时候是必然会发生的,没办法避免好吧!
【不过明朝的将领对屠杀还是……
挺感兴趣的。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记载:“俊怒华亭人从乱,欲屠其城……”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记载:“廷美怒二人不诣已,欲屠其城……”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五》记载:“诸将以乡民多从贼,欲屠之……”。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四》记载:“今不降,大兵且屠城……”
《南宫县志》记载:“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
孟村赵河《张氏族谱》记载:“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
可以说,明朝初年的人口凋敝,和元朝的血腥统治有关,但是和明朝君臣的屠杀也有一定的关系。】
朱元璋和朱棣脸色都不大好看。
毕竟谁也不想受批评呢,还是这方面的批评。
【我们再说回来。
耿炳文先锋全灭,自然不甘心,再一次和朱棣战于真定,被斩首三万多人,又一次大败。
嗯,就……从不服打到你服。
朱允炆见状,很快便用勋戚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
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
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
这位领兵可谓是让朱棣高兴死了,他就差没有对自己的侄子歌功颂德了。
什么叫瞌睡送来了枕头啊,这就是啊!
朱允炆既然给他送来了这么一个废物,这不是帮着他谋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