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423章 秋收

王爷沉迷搞基建 媚骨 2935 2024-08-28 18:56:50

金秋八月,地里成熟的谷子如黄金一般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农人正弯着腰在地里收割庄稼。

这一年不少地方的百姓还耕种了朝廷下发的新粮种,第一次种植这些新粮食的百姓们甚至都还不清楚自己种的是什么。但是许多人都听说了,这种新粮食的产量极高,一亩地能种出上千斤的粮食。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

“哇,好大的一根番薯啊!”

“这一窝的番薯怎么都得有十几根吧?”

“有有有,肯定有,看着就不少了。”

京畿附近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农户捧着从地里新挖出来的番薯,一根番薯大的有他们手臂粗,小的也有他们两指粗细,一窝十几根的番薯就有十来斤了。

早前官府发放新粮种的时候,地方官府衙门和许多百姓都不把这些新粮种当一回事,不少人都没有认真的耕种,拿了苗子回家随便往地里一栽就不管了。只有少数的百姓把苗子育出来后,而后又按照了官府所通知的那般,把番薯藤一根一根的摘下来,再种到地里去。

经过几个月的仔细伺候,等到了八月秋收的时节,一垄地就能挖出上百斤的番薯了,一亩地挖了上千斤的番薯出来。

村子里的其他人,见到那户种了两亩地预计能挖出上好几千斤番薯的人家,眼睛都嫉妒得要红透了。

一个村民悔不当初的道:“早要知道这个番薯这么高产,早几个月前我们家里就好好种了。”

“可不就是了,谁能想得到那么一根小小藤苗能种出这么多番薯啊!”

“今年错过了,明年咱们也好好种它个几亩地吧。”

“是是,那是必须要的。”

这些没有种到番薯的人家在后悔的同时,也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明年一定要多种几亩地的番薯。

在各地都迎来秋收的同时,北地这里也迎来了秋收。

燕北这里是新粮种最先到达的地方,也是如今种植新粮种类最齐全的地方,除了番薯之外,还有土豆和玉米、南瓜、辣椒等等这些从海外带回来的新粮食。这些新粮食除了作为蔬菜和调味料的辣椒的产量不是太高之外,其他粮食类的产量基本上都是挺高的。这也是相对于他们现有粮食的产量而言,实在是他们现有粮食的产量太低了。

当初船队把新粮种带回来的时候,傅秋白当时就做主送了一批新粮种给国公府,另外也给北地的各种世家们都送了番薯藤苗。因此,整个北地除了燕北之外,北地的其他地区也种了不少的番薯,其中以军田种植的番薯最多了。其他北地的各家家族见燕北和国公府都在大力种植新粮,他们也跟着一起种植,这一年秋收收上来的新粮也没让他们大家伙失望。

所以这一年秋收,整个北地都迎来了极大的丰收。

国公府的大管家第一时间把各地军田的收成还是他们庄子上的收成告诉自家国公爷,“国公爷,咱们今年新粮的产量极高,想来今年咱们边关的将士们都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了。”

“如此甚好,甚好!”这是老国公自外甥和发妻离世之后,脸上露出的第一个笑容。

大管家见到他们老爷脸上露出的笑容,也跟着笑了。

***

北地丰收的折子第一时间送到了京城这里来,韩凛接到国公府和燕北送来的折子,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他们家傅老师分享了,“你看,这是国公府和张茂那边送来的折子,你瞧瞧。”

傅秋白接过两本折子看了起来,两本折子说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内容,那就是新粮的产量极高,北地今年的收成极好,“南方的折子还没到?”

“还没见着,想来也快到了吧。”韩凛说道。

“新粮种是从燕北送往南方去的,算着时间的话,南方会比北方晚种一个月左右,想来过了中秋后,南方那边的折子应该就会到京城了。”傅秋白算了一下时间,当初粮种从北送到南边去,路上就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了,再等南方那边的人拿到粮种,育种种下去,又得耽搁一个月的时间,加起来就是两个来月的时间了。

早几年他们在南边就买下了许多土地,还找到了几个无人的岛屿,这几年他们一直都安排人在南边搞开发和种植。去年拿到了新粮种之后,因为冬季路上不好走,所以是到了年后才安排船只把粮种送往南边去的。

南北两地的距离遥远,若非是现在走水路的话,时间怕是要更久。

自从他们开通了海路之后,把来往南北两地的距离和路上所花的时间都大大的缩短了,这不但方便了他们在南边的布置,也方便了南北两地商人的通商和往来。北地这几年能发展得这么快,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得力于海路的开通,和他们造船技术的进步。

若是只是开通了海路没有大船,南北两地的商人和百姓也不敢走水路。在安全有保证的前提之下,不少的商人和百姓都选择了更为便利和快速的出行方式。

所以这几年他们花了那么多人力和物力去研究造船技术,和提高造船技术,造出吃水更大和安全性更高的船只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现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他们的船只都起到了很大的便利和作用了。

把看完的折子放回桌子上去,傅秋白说起了今年新粮的安排,“我们今年出的新粮比较多,想必不少的商人会想与我们购买。卖,我们肯定是不会卖粮食的。往后几年我们派往燕北的人会比较多,那边的将士也多,每日光是吃掉的粮食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

“你的意思是?”韩凛也知道那帮商人的难缠,更何况他们这些年在南北的布置能做得这么好,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那些商人的帮忙。若是这些商人想要购买他们手上的新粮,他们不给一点的话,这个事情似乎又会伤到那些商人的心了。

很显然傅秋白也想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卖,但是可以与他们以粮换粮。”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不过以粮换粮,要怎么个换法呢?”韩凛也觉得以粮换粮的这个主意不错,这样一来既不会伤害到他们与商人之间的感情,也不会减少他们自己百姓和军队的粮食了。

“今年的新粮只有我们手上握有最多,但是等到明年,各地新粮的种植肯定是会比今年多的,新粮也就没什么好稀罕的了。而且,粮食的价格定得太高,也不大合适。”傅秋白倒是想用新粮与那帮商人多换一点粮食,但是一旦他们把新粮的价格定得太高的话,就会造成普通的老百姓吃不上新粮。

他们推广新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上饭,吃得饱肚子。若是他们把新粮的价格定高了,这就与他们一开始的目的相违背了。

“嗯,这个倒也是。”韩凛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要是想用粮食来赚钱,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两个人对这个粮价如何定论一事,商量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和比较合理的价格。

***

隔日一早,韩凛就让人把傅老师代写的两封信和他自己亲手写的两封信送往北地,他自己写的两封信,一封是送去燕北给孙青的,一封是送去蓟县给老梁的。他们家傅老师代他写的两封信,一封是回给老国公的,一封是回给张茂的。

如今张茂人在蓟县,全权代替他们处理燕北的所有政务。

当然,他们也不是把整个燕北都交到了张茂的手上,孙青和梁顺良他们那帮人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带人回了燕北去,这些人都被他们安排在了几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如今顺港城有孙青在那里坐镇,还有好几队水师驻扎在北方各个港口地区。只要孙青把顺港城看好了,就等于是整个北方的海防线都被他们监控在眼皮底下,一旦发现敌人的踪迹,他们能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安排和反击;还有就是负责顺港城作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对外贸易的事情。

至于造船坊那边有严俊和一帮老师傅们在,这几年来他们的造船坊一直都在不断的扩大,造船的技术也提高了不少。

对此,韩凛也是比较放心把造船坊交给严俊去负责和管理的,他了解严俊这个人,也相信国公府教出来的孩子的品性。而且,严俊的背后还有国公府和严三舅在,所以有严俊在燕北,他也不用担心被他派去燕北的下属会做出背叛他们的事情来了。

直到自己坐到这个位置上之后,他才多少有点明白当初他哥为什么会在北地有国公府的前提之下,还把他这个弟弟派往燕北去了。

以前韩凛还觉得他哥的这种做法难免会寒了心国公府那边的心,但是现在想来,这又不是他哥对国公府的一种保护呢?权利是最容易滋生人心底的欲望和野心,特别是当这种权利没有控制和监控的时候,这种野心和欲望就更容易养大和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出来。

所以,从前他哥把他派往燕北去,今日他也用国公府来牵制自己派回燕北的下属们,就是想利用国公府来帮忙监管自己的那些下属,以免他们不在燕北了,那帮手握大权的下属会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出来。这是监管,又何曾不是对对方的一种保护呢?

正是因为在乎,才更不希望他们有朝一日会成为刀剑相对的敌人了。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