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军备!竞赛!(二)角度的游戏

大明海权 希灵使徒00 5559 2024-04-18 11:28:39

天津炮兵技术总局的大办公室这几天都彻夜灯火通明,在这件大办公室当中忙碌着的不仅仅只有天津炮兵技术总局的工作人员,还有来自南方的包括金陵炮兵厂、太原炮兵厂在内的多家大明国内主要的老牌火炮设计制造和研发部门的多位工程技术人员。

而他们所彻夜研究的,就是一个月以前在渤海湾的测试当中所出现的水中弹。

众所周知,由于地心引力的存在,投射式兵器的射弹轨迹必然是类抛物线,所以在过去海军讨论炮数问题的时候,随着交战距离的增加,背弹投影面积也从垂直装甲延伸到了水平装甲,也就是在某落角下对某目标时,命中各部分的概率究竟是怎样的。

在此之前根本没有人考虑过炮弹入水之后在水下击穿舰体的问题,反倒是有人考虑过炮弹落到水面上之后反弹起来这种水飘弹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尖头的炮弹在入水之后首先将会经历一个弹头向上抬升的过程,然后进入改平阶段,在此过程当中,炮弹会出现失稳甚至是翻滚,随后随着弹丸动能的流失进入一个下沉阶段。

也就是说在讨论传统炮弹的弹道问题的时候,虽然以任何进度估算出任意某发炮弹的具体水下弹道是困难的,但是可以粗略的认为,对于绝大部分的军舰来说炮弹不会击中其主装之下,这也是在过去包括大明在内的各国专业技术人员都没有对水中弹有过多考虑的原因,因此过去的海军主力舰在设计防护体系的时候,由于炮弹弹道可以用欧式空间进行解释,所以当认为炮弹命中战列舰的概率为100%时,炮弹命中水平和垂直装甲的概率之比和他们在炮弹落脚方向上的投影之比相同。

因此在前无畏时代,主力舰的正常交火距离撑死6公里的时代,基本上不会对于水平装甲有过多的考虑,因为绝大部分的被弹都是由侧舷装甲所承受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军舰防护装甲的时候,基本上要考虑的只是侧舷的主装甲带和上装甲带之间的取舍。

而随着明美战争当中明军在实战当中依靠无畏舰的中央火控把交战距离提高到了1万米以上,伴随着交战距离的提高,炮弹的落角也越来越大,水平防护在这个时代虽然依然不是防护的重点,但是已经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比如说明军现在在训练当中在1万到15,000米距离上的炮击,根据所发射的炮弹口径和身管的不同,炮弹的落角已经提高到了15~20度,而假设在18,000米距离上进行炮击,炮弹落角为15度的情况下,命中水平装甲的概率实际上已经高于命中垂直装甲的概率。

定量的说,在仅仅考虑侧舷和水平装甲被弹的情况下(也就是不考虑炮塔、炮座、炮廓这些部分因素,简单的只考虑船体截面)命中垂直装甲的投影面积大约是33%,而命中水平装甲的概率为63%,后者的概率两倍于前者!而把炮塔炮座这些的命中因素考虑进去,命中垂直装甲的比例也只有40%多,而命中水平装甲的比例为60%。

当然这一时期的炮弹水平穿深都非常弱鸡,水平装甲并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能够应对威胁,但是有识之士都能够看出来,随着交战距离的进一步扩大,水平装甲要受到的考验将会多于侧舷装甲。

(事实上,弗里德曼在《US Battleships》一书当中给出了美国在26年的一组数据,虽然现在我们不知道美国得出各个数据对应的确切落角和目标装甲结构,使得其参考价值大打折扣,但是这组数据当中给出了2万码时的垂直装甲中弹概率为40%,而水平装甲中弹概率为60%。)

当然现在各国包括大明在内主要考虑的还是侧舷装甲,因为现在的主要交战距离基本上不会超过15,000米,而有效交战距离基本上会维持在15,000码上下,对明军来说,主要也是考虑1万米到13,000米之间的交战,而明军现在无论是350毫米/L50舰炮还是310毫米/L50和L45舰炮在13,000米距离上的落角不会超过9.5度,而只有当落角超过10度的情况下水平装甲被命中的概率才会超过侧舷装甲。

大明在过去所有的主力舰防护,包括现在所设计的主力舰,防护也都依据于此来设计的。

可是就在一个月以前,在这样似乎在过去已经被设计人员看作是定理的设计结论之前,一个飘荡着的幽灵缓缓地从水下浮出到了水面上,向所有人都展现出了它的狰狞——

水中弹!

在另一个时空当中,水中弹在二战为数不多的水面舰艇的炮战当中有着丰厚的战果,和很多人所认为的水中弹是运气弹、几率不大这些刻板印象不同,即便是把二战诸多中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之间的交战结果抛开只看二战各国之间寥寥几次的主力舰水面炮战,即便是没有特别优化水中弹的西方各国,水中弹在实战当中所出现的频率也高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比如弩炮行动一役,胡德首轮齐射首发命中即在16公里的距离上以13.8度落角入水的水中弹穿透了布列塔尼号战列舰的水下船体,直接捅进了布列塔尼号战列舰的水下弹药库,布列塔尼号战列舰被当场秒杀,而紧接着普罗旺斯号也被水中弹所伤,仅仅弩炮行动1役就出现了两例可以考证的水中弹命中结果,而且均取得了决定性的伤害。

在丹麦海峡一战,威尔士亲王也用一发水中弹击中俾斯麦,炸而糊其锅炉仓,弹片摧毁了俾斯麦号的发电机,而威尔士亲王本身也被俾斯麦号的1发水中弹所中,不过幸运的是这发炮弹因为引信问题没有爆炸,不过这发炮弹命中了水线以下8米有余的位置——一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就连被俾斯麦击沉的胡德号,至今也不能排除其是被水中弹所害的可能性。

而其他诸如马萨诸塞号战列舰与卡萨布兰卡攻击让巴尔时和萨马岛海战当中大和号,尤其是在萨马岛大和的对手如果不是那些吃水比较浅的吉普航母而是真正的美国正规大型航母的话,白平原号护航航母船底所遭受的那枚擦弹就将会是一枚致命的水中弹,而仅仅是美国人的重巡洋舰和日军的巡洋舰之间的交战当中,就有三艘美军重巡洋舰遭受了水中弹。

大量的事实表明,即便是未考虑水下弹道优化的炮弹也不能将水中弹的现象排除,而因为大量的主力舰主装甲带往下的TDS结构并没有向下延伸的次级装甲,甚至不能排除水中弹在水下失稳之后炮弹翻了一个跟头用屁股都把水下船体打穿的状况,尤其是二战各国那些老战列舰,如果他们在二战的时候有大量交手机会的话那么大多数都会死的非常惨。

毕竟法国人的布列塔尼号就表演了什么叫做见光死。

“可是为什么我们之前的炮弹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状况?入水之后很快就失去稳定性,也没有办法在水里面穿行如此之长的距离?而根据我们过去一个月当中的炮击实验来看,我们换用了新式穿甲弹之后,这样的情况大大增加,而且事实上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已经可以相对比较稳定的打出水中弹了。”王雪纯正在向金陵炮兵厂的总设计师丁修。

“我们半个月前就收到了你们发过来的咨询电文,并且在这半个月的时间当中,我们已经先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缩比流体池实验,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硬被帽穿甲弹在炮弹外形上的歪打正着。”

“歪打正着?”

“你还记得硬背帽穿甲弹的硬质被帽和我们过去的被帽穿甲弹的软钢被帽,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吗?注意是被帽,去掉风帽下面的被帽。”

“外形上的话。”王雪纯回忆了一下:“软钢被帽的软被帽穿甲弹的被帽更像是一个放大的婴儿奶瓶的奶嘴外形。把我们新式的硬被帽穿甲弹所采用的被帽取消了软钢被冒的突起,整个被帽的前端更平?”

“没错,我们的硬被帽穿甲弹采用了更钝的被帽,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新式穿甲弹在面对大角度入射下的穿透能力,提高炮弹在大角度入射角下的转正效果,毕竟在此前我们的测试当中软钢被帽的穿甲弹在超过30度的入射角之后穿甲效果就会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急剧降低,而在实战当中绝大多数的交战都是有入射角的,而且很多情况下双方的军舰之间都会有不小的航向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软被帽穿甲弹的表现并不好,毕竟不是所有的交战场景都是像圣卢西亚海战当中的美国人那样会和我们老老实实的摆一条战列线交战的。”

“您的意思是这种外形上的区别导致了两种炮弹在水中的表现天差地别?”

“没错,在铁甲舰和前无畏时代早期,那个时候我们使用的炮弹是铸铁炮弹,没有被帽,炮弹是尖头的,因为交战距离很近落入海里之后,要么会反弹起来形成水飘弹要么也会迅速的失稳,到了后来我们开发出被帽穿甲弹之后,为了防止被帽在炮弹飞行的过程当中制造额外的过多的阻力,所以我们会在炮弹的前方增加风帽,而软被帽穿甲弹在入水之后风帽脱落,剩下来的软钢被帽依然是一个相对突出的形状,所以在水下的状况和我们过去的无被帽穿甲弹没有太大的区别,或者说可能也会出现水中弹,但是几率非常低,我们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

“而到了现在我们的硬被帽穿甲弹的被帽是钝的。所以入水之后风帽脱落,露出来的钝头让炮弹在水中不容易变的失稳?”

“没错,因为我们现在的硬被帽穿甲弹,在脱去风帽之后,在水里面的外形更像一枚鱼雷,而不是一枚炮弹,鱼雷都是钝头的。”丁修摊开手笑了笑:“还记得几十年前我的师傅造鱼雷的时候,最早的鱼雷是尖头的,打的不远而且还不准,后来我师傅觉得既然反正都打的不准了,那么不如把前面的弹头部分给扩大一些,多装一些装药,所以把鱼类的尖头扩成了圆头,结果扩成了圆头之后,鱼雷的速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提升,反正在水里,尖头的东西好像就是没有圆头的润。”

“所以因为我们穿甲弹被帽外形迭代,误打误撞的让我们现在的穿甲弹拥有了在水下比较稳定的弹道?”

“应该说是多方的巧合吧。当初早在350毫米舰炮样炮测试的时候,陛下就在和我闲聊的时候问过我钝头炮弹是否会比尖头的炮弹面对大角度的情况下拥有更好的穿甲效果,我在为陛下进行解答之后在随后开发硬被帽穿甲弹的时候就受此启发调整了被帽的外形,而且我们最新的炮弹采用了船型尾,本来是想能够在飞行过程当中降低阻力,让炮弹飞行过程当中更润一些,没想到现在在海里也能润起来。”

“我们应该庆幸这一系列的歪打正着,让我们获得了一样可怕的大杀器,只不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们掌握了这种大杀器。”王雪纯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做一名船舶设计师,王雪纯很清楚军舰设计过程当中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协调整艘船的防护,而每当舰炮的火力获得一次质的提升之后,都会对原本的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1909型战列巡洋舰被认为是帝国海军新一代主力舰防护之典范,然而设计人员都很清楚,这种防护之典范在面对新式炮弹的时候只能比较有效的抵御310毫米舰炮,而面对350毫米的新一代硬被帽穿甲弹本身的防护只能说勉强够用,并不是特别稳妥,而现在如果要考虑到水中弹的话,那就更不稳妥了。

虽然对于水中弹在经过水下穿行海水的衰减之后的穿甲能力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测试,不过哪怕只能发挥出原本几分之一的穿甲效果对于军舰的防护设计来说,就是如同噩梦一般的消息。

毕竟为了一条4米多高的主装甲带1909型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已经让设计人员绞尽脑汁了,从主装甲带往下到船底那他妈7、8米深你哪怕只是增加75毫米的装甲,整艘军舰的装甲总重就要增加多少?上哪去抠这么多的吨位出来增加这些装甲?

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其他国家有没有发现水中弹?以理性的眼光发展的来看的话,那么他们发现水中弹将会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大明在这方面一向喜欢以己度人,就像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穿甲弹来来设计防护标准一样,大明自然而然的也会猜测西方国家有没有搞出新的穿甲弹,如果他们同样也开发出硬被帽穿甲弹的话,会不会也采用钝形弹头?如果采用的话,会不会也在火炮的测试环节发现水中弹道奥妙?

王雪纯直言不讳的向丁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而丁修对此则比较淡然,如果水下防护部分漏风的话那么大家同样都漏风,大明皇家海军从来就不是一支只靠着装备优势才能打胜仗的部队。

不过王雪纯依然表示要对后续的1909型战列巡洋舰的渐改型号设计进行修改,同时,现在就要动手开发一款在防护体系上进一步完善的未来完善型高速主力舰的设计。

同时,新式的型被帽穿甲弹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于水下弹道进一步的优化,毕竟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大杀器,那么自然就要把这方面做到极致,当然在这方面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毕竟水中弹优化对于炮弹来说其实并不是额外的负担,这也是朱少铭在此之前有意无意的通过语言来暗示丁修在开发新式硬被帽穿甲弹的时候采用钝形被帽的原因。

说白了,超重弹这个东西被很多人吹捧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国人是二战的获胜者,包括埃塞克斯这种堪称浪费国帑的大型防护航母、不带鱼雷的巡洋舰在内的很多东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得到吹捧。

而超重弹固然在水平穿深上极为出色,但是超重弹这种东西和水中弹之间并不矛盾,说白了,导弹驱逐舰的两个属性,一个是导弹舰,一个是驱逐舰,没有规定一艘导弹舰一定和驱逐舰这个属性之间是冲突的,事实上水中弹完全可以弥补超重弹的一个不那么突出的缺点——那就是超重弹的命中投影,因为炮弹落角比其他的炮弹更大,所以对目标的命中投影相比于常规炮弹来说要小一些,而水中弹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把一些近失弹转化为有效的命中,而且极具杀伤力。

最关键的是,一战的交战距离根本无法发挥超重弹的远距离交战优势,而事实上哪怕是在二战双方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在超重弹所最具优势的距离上互相抛屎,而据朱少铭的印象中所记忆的印象,根据战后各方的统计来看,专门优化过的水中弹对于同级别的战列舰的水下防护体系来说,几乎是无法防御的。

日本在二战时战列舰的水下防护,尤其是大和级战列舰的水下延伸的次级装甲带,可以说是完全针对水中弹的特别优化,然而大和的水下延伸装甲带顶多也只能抵御次一级的410毫米的91式水中弹,根本扛不住自己的460毫米水中弹,而同样的,长门也是扛不住自己410毫米的水中弹的,而且能不能扛得住金刚的14英寸的水中弹都要打个问号。

说白了面对一艘主力舰巨大的吃水深度,想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面布设装甲来抵御水中弹的穿透力,对于一艘战列舰来说付出的重量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水中弹,只要在水下不失稳,二战同级别之间的战列舰交战当中互相都是无法防御对方的水中弹的,也只有像那种口径比对方大上几寸的交手,才能挡得住那些口径相对比较小的水中弹。

当然对于大明设计部门现在自己所苦恼的那些“以己度人”的惯性思维,朱少铭也没有去劝慰他们,即便是王雪纯有时候晚上侍寝的时候在自己面前都忍不住自言自语的在那里抱怨,他也没有出言去安慰这位美女设计师。

因为朱少铭也很好奇,在这样的压力面前,大明的船只设计部门将会在几年后交出一个怎样的答卷,1909型战列巡洋舰的性能他已经感到非常的惊喜了,就是不知道几年后帝国海军的设计部门又弄出什么样的性能怪兽?

要不要现在和美女设计师聊一聊剥被帽的问题?

朱少铭看着王雪纯即便在洗澡的时候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还是决定暂时不让这位美女设计师多费脑子了,毕竟美女还是要有一头浓密的秀发才好看,可不能像那些男设计师那样早早的就脱了发。

当然,大明这边的苦恼,如果让大洋彼岸那边的美国人知道了,只会痛骂这些东方人简直就是在赤裸裸的凡尔赛。

在大明的军舰设计师为了渤海的一次打靶测试结果而挑灯夜战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利坚的设计师们同样也在挠头,虽然身居太平洋两侧,但是该秃的头都是会秃的。

在大明的设计师在考虑怎么应对水中弹的问题的时候,美国的设计师在忙的是。怎么把13.5英寸的舰炮装到1.5万吨以下的船体上,造出世界上吨位最小的超无畏舰。

这可比大明的设计师们遇到的麻烦,要麻烦得多。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