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721章 世界大战(四)

大明海权 希灵使徒00 4715 2024-04-18 11:28:39

历史上德国发动一战最受指责的就是德国越过了本来秉持中立的比利时进攻法国,不过在这个时空当中,因为属于华约的俄国首先跨过了本处于中立的罗马尼亚,因此,德国人能够更加照猫画虎的像比利时提出了接道的要求。

大英帝国对于德国像比利时提出的要求第一时间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比利时和法国不一样,如今世界上的三个军事同盟当中综合实力最强的仍然要算是华约,毕竟无论是同盟还是北约,实际上都只有一个能够扛大梁的大国,而对于华约来说,大英帝国仍然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心目当中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是唯一一个在工业产值上可以和大明帝国稍微一较高下的工业大国,而法国和俄国也是欧洲的老牌强国,尤其是法国,尤其是一战前的法国。

无论华约这个强大的联盟在同时面对同盟或者是北约的时候是否还能拥有优势,在一个强大的同盟当中各方势力谁也无法占据绝对主导权的时候,大家自然各有各的小心思,就像21世界的欧盟作为一个政治体理论上的体量和能量是很大的,可是事实上大家谁都知道欧盟想做的事情大多数都干不成,想要把那么多星拧成一股绳实在是太难了。

现在的华约当中,美国人自然是想借助英国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复仇,而英国人也想借助美国这个肥宅让明军在美洲大陆上流干最后一滴血,顺便英国人还希望法国和德国这一对老冤家和新仇敌在欧洲大陆上同归于尽。

可是谁都知道,往往想要一石二鸟或者一石三鸟的人,最终的结果更大概率是鸡飞蛋打,德国人和法国开战的时候,英国人或许还能够惬意地点上一杯下午茶,然后冠冕堂皇地为法国盟友喝两句彩,历史上的英国在法国崩溃之前都不会出全力来支持法国,在这里当然也是一样。

可是比利时以及荷兰对于英国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只要从地图上看一看就知道,荷兰和比利时就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德国军队进入荷兰或者比利时之后,这两个国家是绝对无法抵抗德军的铁蹄的,一旦德国陆军出现在英吉利海峡的西岸并且控制这两个国家的沿岸港口的话,就会极大的威胁到英国本土的安全。

有人形容过比利时以及荷兰是大英帝国的Gao丸,这句话可以说是非常准确且生动的,而现在德国人已经把手伸向了大英帝国的蛋蛋,英国人怎么可能忍得了。

在德国人向比利时下达了12个小时的最后通牒之后,大英帝国立刻也向德国人下达了最后通牒,表示一旦德军进入比利时,大英帝国就将和德意志帝国自动进入战争状态。

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的前卫舰队甚至已经开始前出北海进行巡逻,哈里奇舰队甚至已经开始进入赫尔戈兰湾。虽然英德双方此时还没有宣战,但是英国皇家海军事实上已经展开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皇家海军的军舰已经出现在了他们该出现的位置上,只要这边一宣战,那边就能马上掐断德国人的航线。

早在1904年起,英国国家战略的制定者——帝国国防委员会(CID)就认为,大英帝国战胜德国最佳方案就是对德国进行封锁和保护海上交通线,明确了一旦战争爆发就将立刻通过海上封锁钳制其海上贸易,最终迫使德国国内因为物资短缺而丧失生产和战争潜力,最终不得不坐下来乞降这个作战目的之后,英国海军的这种传统作战政策是在长期与法国的战争和对抗当中发展出来的。

不过现在已经不是当年和法国进行战争时候的风帆时代了,军舰在风帆时代没有燃料补给的问题,现在的蒸汽动力自然给军舰赋予了无与伦比的机动力,可是也限制了军舰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海峡舰队对布雷斯特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监视,英国海军的前哨舰队,如果发现任何敌人出海的迹象,就会从本国水域的停泊点召集主力舰队。也正是因此英国海军的战略家们得出了“我们第1道防线是敌人的海港”这种作战原则。

虽然皇家海军很早就认识到这种近岸封锁战略已经不能应对现在水雷鱼雷遍布的新时代海上状况,并且皇家海军也针对性的将近岸封锁改变为远程封锁战略,可是当战争真的临近的当下,皇家海军还是由衷的感受到了不习惯。

这就像是一个用惯了钟离的人突然要把帝君从队伍当中移开一样。是需要时间和经验来修改以前所形成的如同条件反射一般的习惯的。

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快速舰队和包括哈里奇舰队在内的几支分舰队进入北海之后,英国陆军也开始在皇家海军的掩护下开始渡过英吉利海峡,在双方还没有开始宣战的时候,德国陆军已经开始在比利时边境集结,而英国陆军更是已经开始渡海前往法国和比利时。

当12个小时之后德国军队跨过边境直扑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之前,CID就针对如何调动最近几年日益扩大的陆军而展开了广泛讨论,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以及海军元帅威尔逊爵士认为英国应该利用地理位置所赋予的机动性和海上兵力优势,攻击德国人的边缘部位,寻找敌人的脆弱环节,用两栖攻击削弱敌人的军事力量,把德国人的兵力从主要战区牵引过来,这些人也被称作边缘战略派。

不过英国陆军作战局长陆军上将亨利·威尔逊男爵则认为英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把主要兵力部署在欧洲大陆上去,他这一想法也得到了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元帅的支持,这一派也被称作大陆战略派,原本双方都争执不下,不过当德国军队跨入比利时边界直扑烈日要塞的时候,大陆派立刻占据了上风,英国陆军被以最快的速度迅速送往欧洲大陆。

因为当时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认为比利时人能够坚持很久——哪怕是依靠着烈日要塞也不行。

德国陆军尤其是这么认为。

德国人是欧洲大陆上最早完成了战争准备的国家,而德国人。借着俄国越过罗马尼亚的机会对俄宣战,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对法国宣战,很多人想到一战时候的德国,就想到德国两线作战的困境,不过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两线作战的问题已经是他们所面对了十几年的常态状况了,所以德国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围绕着两线作战而进行的。

各国带着18世界的传统观点和体制卷入这场大战的时候,这些观点和体质相比于100多年以前也仅仅在19世纪发生了那么稍微一点改变。

从政治上来说,各国都认为这是敌对联盟之间的斗争,这种联盟基于传统的外交同盟体系建立;从军事上来说,各国都认为这是专业军队之间的对抗,作为欧洲最伍德充沛的时代,各国都普遍有征兵制而且军队规模相对庞大,这些都是客观的实情,某种程度上,在一战爆发之前,各国的习惯性思维依然是战争的本质是军人在战场上厮杀,广大民众只是坐在圆形剧场的座位上,看着他们的勇士牺牲。

而相比之下在欧洲德国人是最早意识到问题的,他们在19世纪逐渐形成的“全民皆兵”理论,把整个国家想象成水库,积蓄的水(预备役)会源源不断的流入军队,而不是把整个国家想象成一条强大的河流,多支支流(军队)汇入其中,相比于欧洲其他的国家,德国人更主张“全民皆兵”,而不是“举国参战”。

正因如此,德国人是准备在这场战争当中通过一场比普法战争更彻底的胜利来彻底的粉碎法国的,在历史上,德国人为了主动挑起和法国人的战争,想知道法国是否会在“德国和俄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仅要求法国在18个小时内做出回复,而且还增添了一具威胁:“动员不可避免地意味着战争。”

德国驻法大使接到的指示甚至是——如果法国宣称保持中立,那就提出对方不可接受的要求,比如法国必须交出凡尔登和途乐要塞以此作为安全保证。

因为毛奇的作战计划是针对一场两线战争制定的,如果只出现一个目标,那就打乱了他的计划,所以小毛奇为了不打乱他的计划,他想出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局势回到计划的轨道上来——无论法国人是否愿意秉持中立,都想办法把法国人拉入战争,然后用施里芬计划先解决法国。

当然在这个时空,德国人更加得偿所愿的达成了他们的目的。

毕竟当年拿破仑大帝进攻俄国的惨败历历在目,虽然俄国军队战斗力不如法国,可是俄国拥有更多的人口和太过广袤的土地,除了二战时候的某个落榜的美术生之外,起码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奥斯曼还是德国又或者是上个世纪的英国人,对俄战争主要的想法都是通过战场上的胜利,逼迫俄国人退出战争,至于长驱直入直接打垮俄国。问过俄国人的冬将军了吗?

不过从小毛齐以及整个德国军方高层如此刻板和毫无变通的总体战略来看,施里芬计划注定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此时,还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德国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德埃联军的实力实质上是不如法俄联军的,不过因为德国和埃尔施塔特都位于欧洲中部,而且他们预计俄国的动员会非常缓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而无法在前几周给予同盟方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奥斯曼帝国在战争爆发之后也已经成为了同盟国的一员,奥斯曼帝国也能够吸引俄国人的很多精力,这就抵消了同盟国在兵力对比上的劣势。

因此,同盟国的主要战略重点是建立在在俄国人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对法国施以决定性的打击,因为拿破仑的经历表明,深入俄国腹地不是一个好主意,俄国人或许会把主力集结在德军的进攻无法企及的遥远后方以逸待劳,所以,同盟方准备先阻挡俄军先遣部队的力量,待粉碎法国之后再转身对付俄国。

但反过来说,法国陆军是欧洲大陆上唯一一个和德国陆军体量和实力上对等的对手,法国边界阻挡入侵者的天然和人工障碍极为强大,这就使得德军的进攻限制很大,这段边界很窄,只有150英里,战役机动空间极为受限,德国人计划用于对付法国的大股兵力根本无法展开。

而这条边界的东南端滋邻瑞士,在一片被称作“贝尔福缺口”的缓和地区短暂延伸之后,这条边境线就沿浮日山脉递延70英里,延长这道天然壁垒的后方,是一条几乎不间断的堡垒体系——以埃皮纳勒、图勒和凡尔登作为支点,在凡尔登前方20英里,不仅有卢森堡和比利时的边境线,还有地形复杂的阿登山区。

除了贝尔福和凡尔登这两处重兵守卫的前进通道这条屏障上唯一可以通行的缺口是图勒和埃皮纳勒之间的沙尔姆山口,事实上这个缺口是法国人故意留下来的,以此作为战略陷阱,企图困住德军之后再发动反攻粉碎对方。

面对这样一道在心里和物理上都难以逾越的障碍,从纯军事角度的考虑来看,比较适合德军的军事行动当然是以穿过比利时的一场大范围迂回绕过它,在1890~1905年间,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构思并制定了相关的方案,并意图合围法国军队,迅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这份方案在1905年最终形成并正式生效,为了达成目的,施里芬决定把德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进攻的右翼,并且故意把面对法国边界的左翼力量削弱到最低程度。

实施迂回的主力将会延梅斯—蒂永维尔筑垒地域这个枢纽转动,边有53个师、后备军和预备兵团可以随时提供支援,而部署在左翼的次要力量只有8个师,德国人也没想过让这8个师完全挡住法国人的进攻,这是因为在德国人看来,只要德军穿过比利时打击法军侧翼的行动开始,法国人在德军左翼的进攻越快越猛,德军右翼的进攻就会越顺利,这就像是一道旋转门,要是你猛的推其中一侧,另一侧就会转过来,撞上你的后背。

遂行合围的德军主力任务是席卷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然后沿一条宽阔的弧线逐渐向东转动,待右翼穿过巴黎以南,在鲁王附近渡过塞纳河,他们就会把法军逼向摩泽尔河,对方在那里相当于背靠洛林要塞和瑞士边界构成的铁砧,很容易遭到粉碎性的打击。

可惜不幸的是,施里芬的继任者小毛奇缺乏施里芬那样的勇气,他罔顾了施里芬临终的遗言——“战争必不可避免,务必加强右翼。”,虽然小毛奇保留了施里芬计划,但是他削弱了这份方案的基本理念,德国在1905年之后到一战爆发之前新组建了九个狮子的部队小猫7把其中8个师分配给了左翼,右翼只获得了一个师,而在对俄宣战之后,他又紧急抽了两个军加强东线的10个师,施里芬的遗言被他的继任者抛到了九霄云外。

而且更关键的是小毛奇更致命的修改是在右翼的进攻方向上,施里芬原计划德军不仅要沿着比利时边界,还要沿着荷兰边界展开右翼力量,直到克雷费尔德,只需要穿过称作“马斯特里赫特阑尾”的那片狭长的荷兰领土,德军就能迂回到烈日要塞的侧翼,这座要塞阻挡在穿过阿登山区北部的狭窄的比利时门户通道,施里芬虽然希望能够让德国外交官充分施展才能以外交手段,或许德军穿过这条通道穿过荷兰,不过这个方案同样也考虑到了一旦外交手段失效,可以迅速的从正面和侧翼同时猛攻烈日要塞,在短时间内将其攻克。

不过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方法显然超出了小毛奇的能力范围,这里我并非是褒义或者是贬义,因为施里芬的这种设想实在是难以让人评说,不过相对于施里芬,小毛奇并没有把烈日要塞放在眼里,在他眼中,德军可以迅速地通过突袭攻占列日要塞,确实,在小毛奇的眼中,几十个德国师就是吐吐沫也能把烈日要塞给淹了。

而随着德军跨过比利时边界,开始向烈日要塞直扑过去,早已准备好的法国军队向德军的左翼发动了进攻,而德军左翼部队多来自巴伐利亚王国,其最高指挥官正是巴伐利亚王国王储鲁普雷希特王子。

法国人的进攻势头非常的猛烈,不过小毛奇依然镇定自如,因为德军濒临烈日,要塞沉下的先头部队就有10万之众,而比利时守军总兵力不过2万多人。

10万对2万,优势在我!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