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到了开封府火车站,赵滋吓了一跳:“太尉,车站好多人!”
杜中宵看出去,就见到车站那里人山人海。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彦博、韩琦、田况等宰执全部都在那里,后边跟着文武百官。卫士之外,则挤满了开封百姓。
转念一想便就明白,虽然最后赵祯亲征,幽州一战还是自己指挥的。收复燕云,大败契丹,在宋朝是至高无上的武功,远超收复西域。今天自己回来,是宰相带百官出迎,至高无上的礼遇。
开封百姓一向喜欢热闹,有这样的事情,扶老携幼来观看。从开封城到车站,被挤了水泄不通。
进了站,火车停下。杜中宵起身,理了理衣冠,对赵滋和李复圭道:“下车吧。今天必然会热闹得很。今天正月十七,算起来还是上元节假期,回来的时间倒是好。”
赵滋和李复称是。站起身,随着杜中宵一起下车。
火车一停,外面的鼓乐就响了起来。杜中宵三人的身影出现在火车门口,外面便就响起欢呼声。
文彦博带着百官上前,拱手道:“奉圣谕,今日太尉归来,特带百官在此相迎。”
杜中宵忙道不敢。与文彦博等人客套一番,行礼如仪,才一起走在前排,当先向城中走去。出了火车站,文彦博道:“太尉带兵复幽州,大败契丹大军,俘其国主,为前所未有之功。今日我们骑马,百官在后相随,一起入城。圣上在宣德楼迎,楼上设宴,为太尉庆此大功!”
杜中宵谢过,上了赵祯亲赐的御马,与文彦博一起,向城中行去。后面大两省官以上骑马,其余百官步行,簇拥着两人。两边百姓欢呼,都观看立功归来的杜太尉。
州桥旁边的酒楼上,杜循看着马上的杜中宵,叹了口气:“不想能有今日!想当年,我科举落第的时候,一贫如洗,只能乞讨回家。儿子赶考,却一举中第。不到二十年,就有了今日。”
韩幼娘在一边,轻轻拉着孩子,看着窗外,没有说话。是啊,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沿街卖羊蹄的少年,能够做到太尉,能够带领大军击败契丹,收复幽州。今天的这一切,简直就像是梦一样。
杜中宵过了州桥,心有所感,抬头向旁边的酒楼看去。模模糊糊看不明白,每个窗口都有客人探出头来。不过总是感觉,其中一个窗口是自己的家人。
幽州一战,契丹彻底被击败,宋朝周边已经没有威胁。杜中宵感觉,自己也没有什么大事做了。以后可以安享富贵,不必再东奔西走地忙碌。至于以后如何,哪个知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自己做的已经够了。其余的事情,应该由其他人完成了。自己的开拓已经足够多,以后只要守成,就非常优秀了。
至于改变制度,进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之类,那就是搞笑。这个时代,没有土壤,也很难成功。前世学的那些内容,有许多特殊原因。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但如何发展,却没有被规定好。掌权者贪得无厌,终究会被推翻。新的掌权者不吸取教训,终究会重蹈覆辙。
什么样的制度好?上学的时候,书里总是尽力给出答案,写书的人总是以为知道了答案。然而现实总是无情,被认为多么完美的制度,总会遇到自己的问题。有的亡于战争,有的亡于天灾,还有莫名其妙就一下子崩溃了。设计出完美的制度,怎么可能做到?
杜中宵知道自己做不到,但知道只要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社会就会向前发展。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人们读历史的时候,总是发现,现在的问题,历史上总有似曾相识的曾经。想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古人也暗合。一切不稀奇,人类总是在一圈圈地原地踏步,前进总是很难。
以后会怎么办?按正常的情况,杜中宵该由枢密院调任中书门下,做宰相了。宰相有宰相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不会是大事情。只要一步一步去做,事情总要容易许多。,
过了州桥,沿着御街到了宣德门。赵祯亲自下楼,拉着杜中宵的手,上了宣德楼。站在楼上,看着御街上人山人海的百姓,赵祯道:“幽州一战,前所未有。太尉指挥战事功劳卓著,今日便就在这宣德楼下,摆宴庆功。今日上元节的花灯还挂着,正好让百姓也一起庆贺。”
杜中宵拱手:“微臣如何敢当!”
赵祯笑道:“当得,当得!幽州一战,歼灭契丹八十万大军,这样战绩,何曾有过!”
说完,与杜中宵一起落座,文彦博才带领其余人坐下来。
大两省以上官员在宣德楼上,以下的官员则在楼下,向东西侧伸展。楼下的御街,宽二百步,宽阔得有些像广场。中间是御道,是皇帝专用道路,不许百姓进入。御道两边有河沟,里面遍植荷花,岸边栽了桃、梨、李杏等树木。河沟外面是御廊,两边是店铺,热闹非凡。
今天与往日不同,中间的御道允许百姓进入,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摊贩,做着各种生意。京城百姓游走其中,累了找个小吃摊吃些东西。挎着篮子的小贩穿梭其中,高声叫卖,显得非常热闹。
旁边的树上,挂着上元节的花灯。因为幽州大胜,今年的上元节比往年盛大,依然在狂欢中。
见众人落座,赵祯举起酒杯,站起身来,道:“去年冬天,契丹数十万大军悍然南下。以奇兵自太行山中来,攻破曲阳城,不知杀伤多少百姓。杜太尉领朝命,率军救援。至年底,才把契丹大军全部围在武清城。就在农历新年那一天,大军向契丹军队攻击,一日全歼!契丹此战损失宫室和部族军四十万,签军四十万,国中青壮一空!实前所未有之大胜!今日太尉回京,特在些设宴,大宴群臣!”
一众大臣听了,一起高呼万岁。
杜中宵在楼上看见,一些官职较低的官员,实际上已经离宣德楼很远,不可能听清楚。估计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楼上,别人喊他们也喊。或者是早有礼仪官员,把这一切都排好了。
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赵祯道:“今夜庆功,众卿可尽情欢饮,大醉而归!”
说完,坐了下来。众臣谢恩,一起落座。
文彦博道:“年前契丹大军来攻,大家都以为,击败他们不难,但也要付出很大代价。却没想到太尉坚壁清野,虽然花了钱,却保了河北百姓,让契丹抢掠不成。缠斗些日子,就把契丹主力围在了武清。”
韩琦道:“是啊,谁能想到!消灭契丹八十万人,本朝只损铁两万余人而已。几个月前,谁敢说出这种话来,肯定被认为是发疯了。可杜太尉到河北,就真做到了。”
赵祯笑道:“多年以前,杜太尉在随州练营田厢军,满朝文武都不当一回事。直到救唐龙镇,毙契丹国主,才知道新练的军队那么厉害。现在全部禁军整训过了,果然犀利!”
几个大臣一起夸赞,简直把杜中宵要吹到天上去。
杜中宵只道不敢,与众人饮酒谈笑。心中却是明白,这次回来,自己很快要解兵权了。自己的功劳实在太大,军队又是自己训练的,朝廷怎么放心?
这种事情不稀奇,正常的国家,都会这样做。国家军权集中于一人,威望太高,不做皇帝,怎么让人放心?不管军队了也好,自己过上安心日子。
从杜中宵回到朝廷做官,跟文官阶层的关系一直不深。做御史中丞,再做枢密使,都是跟文官关系不深的职位。不过,杜中宵本是文官出身,转回文职也顺理成章。